长江刀鲚溯河洄游过程中生长特征与耳石形态特征的变化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kwok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鲚(Coilia nasus)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刀鲚平时生活在中国、日本和朝鲜沿海,春季性成熟后从河口溯江而上进入江、湖中产卵繁殖,孵化后的幼鱼随江水返海肥育。但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巢湖等湖泊中,生活着一种原先被定名为湖鲚(C.nasus taihuensis)的淡水定居型亚种。随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已基本证明长江刀鲚具有两个生态型,一类为洄游型,即刀鲚;另一类为淡水定居型,即通常所说的湖鲚和短颌鲚(C. brachygnathus)。已有研究表明耳石形态特征可以作为识别种间的依据之一。基于耳石形态差异的研究方法有两类,一是传统的耳石形态测量方法或称简单耳石形态测量方法;二是傅里叶形态分析方法。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简单耳石形态测量方法是对耳石体轴进行研究,而傅里叶形态分析则是对耳石的轮廓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曾较大规模地开展过长江刀鲚的资源调查和一些生物学特征分析。近年也有一些学者对长江刀鲚的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作过研究,但还缺乏对洄游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动态分析。本文分析了刀鲚在长江口至安徽芜湖段溯河产卵洄游过程中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变化,并对2龄组刀鲚群体的产卵洄游过程的耳石形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刀鲚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结果如下:1、分析了2009年45月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299尾洄游型刀鲚样本。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体长范围为15.832.8(平均23.3±3.5)cm,18.024.0cm体长组占总数的52.51%。体重范围为11.83143.80(平均48.19±24.89)g,小于50.00g体重组占总数的59.53%。芜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九段沙和靖江群体(ANOVA, p=0.000<0.01)。299尾个体包括14龄4个年龄组,其中51.28%的九段沙个体和53.97%的靖江个体均为3龄;而多达85.26%的芜湖个体则为2龄。299尾样本的雌雄平均性比为1:1.57,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群体的性比分别为1:1.28、1:1.46和1:1.97。3个群体的平均丰满度为0.350±0.049,但即使是在同龄组间,靖江群体的丰满度也显著高于芜湖和九段沙群体,这可作为大个体刀鲚在这一江段最名贵高价的一种解释。2、分析了2009年45月及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171尾洄游型刀鲚样本、2009年9月采自太湖的54尾定居型刀鲚样本,经耳石年龄磨片鉴定,225尾刀鲚样本均为2龄。对171尾2龄刀鲚群体的左矢耳石进行形状指标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长江口至芜湖段溯河产卵洄游过程中,耳石测量参数均值逐渐增大。其中,耳石直接测量参数在九段沙和靖江群体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靖江至芜湖段,群体耳石大小(耳石面积、耳石周长、耳石重量、耳石宽、耳石长、最大Ferect直径、耳石最小Ferect直径、最大半径、最小半径)显著增大。与同龄的太湖定居型群体相比较,九段沙、靖江、芜湖3个群体在耳石重量、耳石面积、耳石周长、耳石横轴长度(耳石宽、耳石最小Ferect直径、耳石最小半径)均显著差异(P<0.05);但在耳石纵轴长度(耳石长、耳石最大Ferect直径、耳石最大半径)无显著差异(P>0.05)。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群体间,77.8%耳石形态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九段沙与靖江群体在耳石形态因子X2(P=0.010<0.05)、环率X3和矩形趋近率X4(P=0.005<0.05))3个指标显著变大,而芜湖和靖江群体仅矩形趋近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从长江口至靖江段,耳石轮廓越来越规则,但越来越接近于矩形,而不趋近于圆。而九段沙与靖江群体在芜湖和靖江群体间仅有矩形趋近率X4显著变大(P=0.022<0.05),表明耳石轮廓又趋向于圆形,这也表明长江刀鲚的耳石轮廓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分析也表明,太湖群体与3个长江洄游群体间有66.788.9%的耳石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其中,太湖群体与九段沙群体有8个耳石形状指标(X1X3、X5X9)存在显著差异;与靖江群体有7个耳石形状指标(X1、X4X9)存在显著差异;与芜湖群体有6个耳石形状指标(X1、X5X9)。判别结果显示,上述4个群体间依据耳石形态指标所作的判别分析,综合判别率仅51.1%,其中九段沙、靖江和芜湖三个群体之间重叠率很高;如果将3个长江群体归为一类,则显示综合判别率为82.2%。主成分分析也显示了一致的结果。3、通过对上述4个群体225尾2龄刀鲚群体的左矢耳石所作的傅里叶分析表明,如果将3个长江洄游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太湖定居群体进行比较,则仅17尾被错判,即综合判别成功率高达92.4%。但如果将4个群体分别判别,则九段沙、靖江、芜湖群体之间的判别成功率仅为35.2-51.9%,重叠率极高。表明长江刀鲚洄游群体在从九段沙、靖江、芜湖上溯洄游产卵的过程中,矢耳石轮廓在总体上变化是不大的。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水相合成的贵金属和半导体形成的核壳纳米晶结构为研究内容,利用阳离子交换法引发的非外延生长过程调控制备了Au@半导体核壳纳米晶,并分析了核壳纳米晶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和光热等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我们利用阳离子交换法在水相中制备出具有不同壳层厚度的Au@CdS核壳纳米晶,且单晶的CdS壳层在三维方向上与贵金属Au核之间形成清晰的直接接触异质界面。我们还制备了Au@ZnS核壳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也是世界上适应范围最广的重要胶源植物。我国杜仲资源丰富,在我国暖温带的26个省(区、市)均有栽培。杜仲皮是我国特有的
本文通过喷雾干燥-固相法制备了石墨烯片(GS)包覆纳米Li4Ti5O12(LTO)的复合材料LTO@GS,该材料具备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制备方法具有且合成工艺简便,原料成本低的特点,适合规模化生产
本文主要研究抗肿瘤新药维康醇和维泰醇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0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分化诱导作用。  通过将维康醇和维泰醇按照浓度梯度配制后,将药物作用于B16F0细胞株48h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