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理页岩的三点弯曲及声发射试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页岩气资源开采进程的推进,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页岩力学性质的限制,页岩气在开采过程中困难重重,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页岩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显得至关重要。其中,掌握页岩在不同工况下的断裂特性对于解决页岩气资源开采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育的层理结构使得页岩的断裂损伤过程十分复杂多变,复杂的开采条件加大了页岩气资源的开采难度。为了揭示不同工况下层理页岩的破坏损伤特征,本文以层理页岩为试验对象,设置了多种工况下层理页岩的三点弯曲试验,构建了加载-声发射-数字散斑系统,运用岩石声发射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层理页岩三点弯曲试验过程中的断裂特性和声发射特征,对层理页岩在三点弯曲试验条件下的断裂破坏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的工作和成果如下:
  (1)层理倾角是影响页岩在三点弯曲条件下的破坏特征的重要因素,不同层理倾角的页岩的破坏面最终破坏形态差异显著:层理倾角为0°和90°时,试样破坏面均表现为粗糙不连续斜平面,其中层理倾角90°时试样破裂面接近竖直;页岩试样的破裂面呈现出具有扭转弯曲特征的斜曲面,倾斜程度较大;破坏面顶部接近加载位置。随着层理倾角增加,应变场的“层状”分布规律减弱,页岩试样的极限荷载值减小,声发射活动性增强。
  (2)不同加载速率下,层理页岩三点弯曲试样的最终破裂面是具有阶梯状偏移的倾斜平面:加载速率越大,破坏面的倾斜程度越大,阶梯状偏移越明显;不同加载速率的试样破裂面顶部都接近加载位置。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试样水平应变场沿着裂纹方向的连续贯通性变差,应变场沿着最终破坏面出现贯通的变化分布规律减弱,低速率下的应变场监测技术能更好地预测岩体的最终破坏位置。高速率下页岩试样的破坏荷载峰值更大,声发射活动性增强。
  (3)加载位置的改变使得试样的破坏面的形态和位置都有变化:随着加载位置逐渐接近试样中心位置,破坏面由最初的阶梯状偏移斜平面向具有扭转弯曲特点的倾斜曲面转变,而当加载位置接近支座处时,破裂面的扭转弯曲特性逐渐消失;破裂面倾斜程度随着加载位置远离试样中心增大,破裂面顶部位置总是介于试样中心和四分之一试样长度之间。随着加载位置偏离试样中心的距离增加,试样的承载能力降低,声发射活动性增强。
  (4)声发射功率谱分布具有以核心值为中心的集中分布特征,多数工况下层理页岩试样的主频、次主频出现围绕核心值的高低两个分布带,高频带核心值介于200kHz~400kHz之间,低频带的核心值介于100kHz~200kHz之间。声发射功率谱分布特征受加载条件影响,低加载速率条件时只出现低频信号,且加载位置远离试样中心时频谱带增多。
其他文献
富惰质煤作为地质信息的载体,不仅记录了聚煤时期的气候条件、成煤植物和沼泽类型等,还用于指示自然地质事件。本课题选取东胜煤田东部张家梁矿区侏罗纪延安组2号煤为代表,对采集的侏罗纪延安组煤样分别进行显微煤岩组分分析、有机元素测定、气相-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实验,对该研究区域的成煤母质类型、有机质演化程度、泥炭沼泽类型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展开研究。有机元素整体呈碳多氢贫的特征;与各类别煤的碳含量相比
八里河流域位于淮河支流—沙颍河下游,面积约480km2,农业高度集约化,种植业和粉条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淀粉废水回灌成为其重要污染源。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构成流域内重要污染形式,导致局部地表水环境急剧恶化,不仅使沙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可能对居民生活饮用浅层地下水水质构成一定威胁。
  为了调查八里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环境现状,研究影响水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依据。为此,本论文选取我国农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沙颍河下游的八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调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多数城市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对经济和安全打击较大。分析城市内涝,主要是自然气候、地面地形、下垫面条件以及排水设施等原因造成,并且内涝风险差异明显。合肥市降雨发生频繁,局部城区往往出现积水内涝。目前,单一对该城市内涝因素和防涝规划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排水能力评估和内涝模型的应用研究较少,城市内涝研究亟需拓宽技术手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MIKE21快速评估模型和MIKE URBAN雨水管网模型分析了某小流域的积水分布、汇
安徽省淮南煤田是华东最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田北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影响。岩浆侵入煤层不仅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利用不利,还可导致热变质煤中部分有害微量元素富集,因此,研究煤地球化学对岩浆侵入的响应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受岩浆侵入影响的淮南煤田潘三矿4-2煤层为例,系统采集了某典型剖面上顶底板泥岩、热变质煤和侵入岩样品,同时一并采取了淮南煤田7个煤矿同一煤层未受岩浆侵入影响的煤样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了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而采用X射线
本文以黔西-滇东多煤层发育区中、高阶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城和老厂先导区的18件煤样,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二氧化碳吸附、高压等温吸附和激光拉曼等现代测试手段,对煤样孔裂隙分布和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同时利用覆压核磁和覆压渗透率测试技术分析了孔裂隙应力敏感性,揭示了中高阶煤样吸附孔、渗流孔和裂隙应力应变特征。并利用变体积压缩系数,构建了应力作用下的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此外,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中高阶煤甲烷吸附、自然解吸、定压解吸和气驱水过程中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动态变化过程。综合上述
客观确定合采产层组中不同产层的产气贡献,是提高多类型煤系气合采效益的首要基础。面向这一产业迫切需求,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生产地质特征,探索了合采过程中气水分配规律及层间干扰机制,建立了合采贡献预测数学模型。
  分析测井响应,结合煤与岩石的变温变压电阻率、含水声波及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煤系储层物性和含流体性解释模型,据此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合采地质特征。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系致密气合采的产水量模型,结合敏感性实验,构建了合采储层兼容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煤系致密砂岩是上古生界气藏的主力含气层段之一,但物质成分多样、微观孔喉面貌复杂、物性变化显著,严重制约了储层质量评价与预测。论文以山2段煤系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特征研究,以揭示相似沉积相中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差异及机理,为储层质量评价与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依据。论文取得以下创新认识:
  揭示了砂岩的三类孔喉配置模式以及物性响应。根据孔喉配置模式可将砂岩分为三类,Ⅰ类为粒间孔优势型储层,多种喉道类型共存,渗透
构造煤是煤与瓦斯突出的高危煤体,预先圈定其发育范围可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构造煤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为此,基于构造煤物性特点,提出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技术,即在采煤工作面巷道或钻孔中采用激发极化法进行小范围构造煤探测。为探讨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技术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构造煤全空间激电场分布规律研究,阐明了构造煤激电探测技术的物理机制,探讨了构造煤井下激电观测方法,进行了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工程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中国是世界上页岩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据估计,实际储备可能超过美国的储备。中国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分为三种:海相有机质页岩,海陆相互作用相有机质页岩,陆相有机质页岩和泥岩。然而,中国大陆陆相含油盆地的有机质泥页岩发展良好:渤海湾盆地的古近纪,松辽盆地的白垩纪,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纪。
  该研究利用测井资料,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岩心和岩石切割样品,X射线衍射和环境扫描电镜分析,试图全面评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湖相页岩油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关注烃的生成条件和烃保留特征,储
离层水害是一种危害性大的典型煤矿顶板水害类型,研究采动覆岩离层时空发育特征、揭示离层水害涌(突)水机理,建立离层水害危险源动态辨识方法,对于离层水害防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现场探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方法,围绕采动覆岩离层时空演化特征、离层涌(突)水机理以及离层水害危险源动态辨识和防控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根据鄂尔多斯聚煤盆地南部永陇矿区崔木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和工作面涌(突)水特征,分析获得了崔木煤矿已回采工作面涌水为上覆含水层静储量释放水害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