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省濒临南海,西方文化输入最早,潮汕地区因1858年汕头开埠,成为华南地区的一个新窗口,在欧风美雨的冲刷下,传统社会正经历着秩序的瓦解,知识分子经过新式教育登上历史舞台,钱热储正是生活在这一背景中的历史人物。钱热储(1881-1938),广东大埔人,晚清秀才出身。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宣传反清共和的主张。1910年创办《瀛洲日报》,任社长,鼓吹革命,后回到家乡大埔,从事教育事业。1919—1926年,钱氏来到汕头,与同人经营《平报》,国民革命时期陷入左右派对垒的复杂时局。1927年又回归报业,创办《趣报》,后任《汕报》编辑,常有文章发表。20年代后期,钱热储多关注潮汕文化与社会建设,受人之托编纂《潮汕铁路季刊》;对于外江戏也表现出极大热忱,加入汕头最大的外江戏公益国乐社,负责编辑发行《乐剧月刊》12号,他精于曲词音韵,对外江戏颇有研究,1933年编写《汉剧提纲》一书,致力于外江戏改良,对戏剧源流、剧本、艺人、唱腔、舞台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1934年因糖尿病返乡,与温廷敬等人编纂《民国新修大埔县志》,1938年病逝。本论文大体以钱热储一生主要活动为主轴,通过其不同历史阶段的考察,在社会环境的框架下,探讨钱氏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潮汕地区文化社会思潮的关系。潮汕地区远离中央,人缘、地缘优势又不如省府,但社会活动、思想运动并不滞后,钱热储在不同时期持有不同的主张,与革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反动思潮、实业思潮等潮汕社会思潮的争持消长相关联。在多元变幻的复杂社会中,钱氏经历着思想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与反思。笔者通过一手资料的分析,望以去伪存真,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