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又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所以既面对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各种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使我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带来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资源消耗的不断增加,这种资源约束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现在难以承受,而且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最终也无法实现。因此,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运行模式,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节约型社会构建,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社会个人等多个行为主体,受经济增长方式、制度体制、科技进步、政策实施及国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深化,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论文立足于资源约束前提,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进行研究,第一个层面为自然资源层面,第二层面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主体层面,包括政府、企业与社会个人,第三个层面为道德层面,主要是人的行为、观念、伦理以及人类发展的文明程度。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从自然资源节约的层面进行研究切入,兼顾政府、企业与社会个人以及社会道德伦理等层面。主要分析了节约型社会构建的瓶颈与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考核机制、考核指标单一,国民经济中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未建立,社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还不够先进,社会道德伦理方面还需要加强。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国外关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现状,总结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本文特别采取了熵值法构建了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并对我国1995-2005年节约型社会建设进行了测算和评价,构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和构建的政策建议。文章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定性分析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利用有效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设置节约型社会度量评价指标体系上,量化各指标的特征值,来反映某一区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状况。二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外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做法,在透彻分析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面临的资源形势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同时,在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探讨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的模式选择和政策选择。三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宏观战略性问题,必须立足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性的分析,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必须从微观入手,分析企业、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宏观政策体系和微观利益运行机制。通过研究构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体系以及近期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资源约束下节约型社会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节约型社会构建开拓新的思路,为制定对策措施、政策建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