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inghong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伴随着全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经济形势,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产出值却在逐步的缩小,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在现阶段的根本路径在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以传统农民为主,其素质显然无法适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因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新型农民的塑造,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立的经济格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偏低,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不可能建成重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就不可能有重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本文的研究的主题在于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角度,具体探讨重庆如何实现现有农民素质的提升,使其向新型农民转变,或者说是解决人的现代化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新型农民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以及对新型农民培训所依据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阐述,并且论述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新型农民培训之间的关系。其次总结了重庆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所取得的成就和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对所需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再次,通过设计的农户调查问卷,对重庆市“一圈两翼”的部分区县农民展开调查,掌握了当前重庆市农民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培训意愿、接受培训的现状及满意程度、培训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基本摸清了重庆市现有农民培训的现状,发现重庆市现有的农民培训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要求。最后在分析总结了其他国家的农民培训的情况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适应重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所需要的新型农民的培训路径。
其他文献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所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直是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
道德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道德生活也必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因子得分得到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综合排名,然后把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地级市进行分类,把河北省11个地级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大后方,更是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农村初中生由以往的"被迫性"辍学转向"自愿性"辍学现象突出,成为困扰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推进,中英两种文化的人们间的交际越发趋于频繁,中英两种文化不断碰撞。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在中英文化交流中同样举足轻重,对中英非语言
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城市与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用地与景观生态用地的矛盾不断强化,许多具独特价值的自然生态土地类型
小儿鼻鼽因患儿为特禀质素有伏风内潜,加上肺、脾、肾不足,功能失调,因而易为外风、异气所伤而发病。其共同的病机为风束肺窍,又可按寒热、虚实、五脏辨证分为肺气虚寒证、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较高阶段,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演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三位一体”的社会
"好"、"正当"与"应该"都是评价概念,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互包含,但它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果断言某行为是应该的,那么人们将不得不为此提出某些根据,而好标准与正当标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