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脱氮性能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hu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低C/N比、高氨氮废水的处理,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及其新型工艺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由于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和有机碳源,导致运行费用较高。因此开发高效低耗的生物脱氮工艺已经十分迫切,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工艺由于具有节省供氧量、不需外加有机碳源、污泥产量少、动力消耗低和运行费用省等优点,在处理低C/N比、高氨氮废水方面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立足于国内外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研究该组合工艺处理低C/N比、高氨氮废水的可行性,期望能够为加快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工程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采用SBR反应器对匹配厌氧氨氧化的亚硝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复合式UASB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特性的试验研究,最后进行SBR亚硝化-复合式UASB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的试验研究,组合工艺处理人工模拟废水和污泥脱水液,寻求该组合工艺最佳的调控因素和运行参数,实现低C/N比废水的经济高效处理。在NH4+-N的进水浓度为50mg/L~80mg/L,温度为28℃~30℃,pH值为7.5~8.0,DO浓度为0.5mg/L~1.0mg/L的条件下,分别采用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的方式成功启动了SBR亚硝化工艺,NO2--N的累积率分别达到了86.10%和94.49%,间歇曝气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实现SBR亚硝化工艺的启动方式。通过提高氨氮负荷的方式,实现了SBR亚硝化工艺的稳定运行。SBR亚硝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为28℃~30℃,曝气频率为曝气15min/停曝15min至曝气30min/停曝30min,DO浓度为0.5mg/L~1.0mg/L,pH值为7.5~8.0。在NH4+-N和CODCr的进水浓度都为200mg/L时,NH4+-N去除率和NO2--N累积率能够达到90%。NH4+-N和CODCr的进水浓度为250mg/L和100mg/L的条件下,采用进水10min-曝气100min-沉淀排水1h-闲置2h的亚硝化工序达到了厌氧氨氧化进水的要求。经过128d的培养驯化,成功启动UASB厌氧氨氧化工艺,NH4+-N和NO2--N的去除率达到了84.30%和93.95%。通过TN负荷的提高,实现了UASB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稳定运行,TN负荷为0.470kg m-3 d-1时,TN去除率达到了89.80%。UASB厌氧氨氧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为7.5~8.5,HRT为12~24h,温度为30~35℃。在NH4+-N和CODCr的进水浓度为125mg/L和150mg/L,NH4+-N/NO2--N为1:1.32的条件下,实现了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协同脱氮除碳,TN和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2.06%和86.79%。SBR亚硝化-复合式UASB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废水,NH4+-N和CODCr的进水浓度都为300mg/L,TN和CODCr的去除率达到了91.99%和93.59%。组合工艺处理污泥脱水液,TN和CODCr的去除率达到了84.27%和90.33%。研究结果表明,SBR亚硝化-复合式UASB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可以实现低C/N比、高氨氮废水的高效低耗脱氮。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前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心理状态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对2009级普通专科护理1~6班200名即将实习的护生进行访谈和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在阐述我国出口中药品包装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出口中药产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扩大我国中药产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开拓中药国
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在各地逐步展开,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一个增长点。需要对研学旅游的目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培养未来"欧洲公民"成为欧盟各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小学"欧洲公民"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确立"欧洲公民"教育目标、课程和内容;二是加强
“走向海洋”是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时间人类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全面、深入地推进对海洋的研究,其中包括海水参数性质的测量研究。海水盐度是测量海水性质的重要参数,目
本文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了路基换填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实践,简单阐述了换填技术,并且研究了包括前期准备、工艺流程,工作要点等方面的换填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为进一步
《九势》为书史要文,其真伪历来颇有争议。本文通过对其来源文献的分析,确定了《九势》出现不早于唐。对其中个别字句及书法技巧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其成型于宋,且可能利用了唐
分析国内外PET纤维的产能及技术现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国内PET纤维产业的特点,提出了从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生产差别化高性能新产品、发展再生PET产业和建立产业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