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控制系统运行测试分析及天线指向误差校正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目标。嫦娥工程作为中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云南天文台40米射电望远镜是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同北京密云50米射电望远镜一起完成探月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记录和储存,并将数据实时或事后传送到地面应用系统总部。它是地面应用系统与卫星间的传输通道。此外云南天文台40米射电望远镜还与上海(25米)、乌鲁木齐(25米)及北京(50米)组成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测轨分系统与中国航天S波段测控网共同完成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测量任务。本文的第一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了满足任务的需要,首先要保证天线(射电望远镜的机械部分称为天线)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云南天文台的40米天线是新建立起来的设备,对天线控制系统进行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第二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向精度是衡量大型射电望远镜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对天线指向误差进行校正,首先要建立指向误差模型,然后根据指向误差模型和观测数据选择合适的数据拟合方法,本文选择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指向误差模型的各个参数,并得出40米天线指向精度。最后分析得出经过指向误差校正后40米射电望远镜指向精度达到指标要求。本文的第三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其他文献
S星是一种特殊的红巨星,通常被作为正常的M星与C星之间的中间状态,与“第三次挖掘”过程和S-过程紧密联系,而发生在恒星表面上的C/O和S-核素的变化正见证了M-MS-S-SC-C的演化。然而随着对无Tc(锝)S星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S星不再完全是真正的AGB星,而是一个受到双星S星(无TcS星,外赋S星)污染的一个星类。通常将处于AGB演化阶段的有TcS星称为内禀S星,将处于双星中的无TcS星称
太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太阳。然而,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有关空间天气的知识显得越来越匮乏。太阳毫无疑问是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其大气中的激烈爆发现象是各种空间气象的根源。加强太阳大气中爆发现象的理论研究成为目前空间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太阳作为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一个有代表性的主序星,也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太阳丰富的磁化等离子现象,特别是大
伽马暴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伽马射线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的现象,是目前观测到的宇宙间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伽马暴在1967年首次被探测,由于它的极端高能,极短时标,巨大的辐射能等观测特征,使得现有天体物理学模型面对新的挑战,对伽马暴的研究因此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本文首先对伽马暴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观测的与理论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伽马暴光变曲线与伽
自从1976年,Hall明确地提出RS CVn型双星的定义以来,密近双星的类太阳活动(也叫“色球活动”或“磁活动”)性质就引起众多天文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以RS CVn型双星和BY Dra型双星为代表的类太阳活动双星,与其它类型的恒星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极端物理条件:快速自转、同步自转、两子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和损失、对流公共包层以及强磁场等。在这种极端物理条件下色球活动双星表现出了许多类似于太阳但
在太阳光球表面出现的磁亮点是目前的观测手段能够分辨的最小磁结构,也被认为是日冕磁场在光球的足点运动的可靠的示踪者,其运动所耗散的能量被认为是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的最终能量来源之一。在其运动过程中,高密度的光球物质带着磁场一起运动,在色球和日冕磁场当中产生波动或者扭绞将光球物质的动能传送到色球和日冕。为了解开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等世纪未解之谜,对磁亮点的研究就显示出了它特殊的重要性。关于磁亮点的形成原理
伽玛暴是人类至今观测到的最强烈的爆发事件。伽玛暴光变曲线非常复杂,往往包含许多叠合的脉冲。这些脉冲是构成伽玛暴光变曲线的基本单元,其时变特征反映着伽玛暴的基本物理过程。本人研究了伽玛暴脉冲的时变特征,并探讨它们对伽玛暴辐射理论模型的限制。本文首先综述了伽玛暴的重要观测和理论研究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本人的研究工作。长延迟宽脉冲的伽玛暴普遍被认为是低光度暴,其是否是一个特殊的暴类至今仍是一个谜。它们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小型的自动天文望远镜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家庭以及中小学。这些望远镜被天文爱好者们用来观赏夜空美景以及进行科普宣传,这并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望远镜的作用。本论文利用现有的设备,实现了对望远镜的计算机控制、CCD数据采集以及提供了数据处理程序接口。为这些业余望远镜用于天文研究提供计算机控制以及数据处理提供方法。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小型自动望远镜的发展历史以及用于天文观测的优
为了观测和研究的方便,需要在位于云南省丽江高美古的2.4M光学望远镜上建立一个远程观测系统。该系统利用Internet技术和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实现远程天文观测。本文所论述的数据管理系统作为远程观测系统的一部分,实现观测数据的归档,入库。此外,由于天文数据是开放数据,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需要提供既往观测数据的共享。所以,该系统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查询,下载等。此系统建立在Linux+MySQL平台上,使用J
元素扩散是一种基本的元素转移的物理机制。当恒星内部的物理条件(如压强、温度和密度)发生变化或者粒子受到外力(重力沉淀或辐射力)作用时元素扩散过程就会发生。元素扩散的时标很长,一般说来在太阳环境中元素扩散经过一个太阳半径所用的时间约为1013yr,因此过去通常认为元素扩散对恒星的结构影响很小并常常被忽略。然而,日震频率精确计算的要求证明了元素扩散在太阳模型中的重要性。并且考虑了扩散的太阳模型,它的振
由于湍流大气的存在,电磁波经大气后,在满足近场近似条件下其振幅和相位将会产生一个随机的涨落(即波前畸变),进而引起天文图像像质的衰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提出了许多旨在消除大气影响的高分辨成像方法,它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预探测补偿(active pre-detection compensation),如自适应光学,通过波前传感探测波前,并据此控制镜面形变对畸变波前进行实时补偿以校正大气。另一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