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筛选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合适b值,探讨直肠癌DWI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直肠癌恶性程度预测方面的价值。以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比较薄层MR成像(小FOV)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与常规MR成像两种方法分别对直肠癌进行术前局部分期(TN、T、N)的准确度,并重点探讨前一种方法在T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于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首诊直肠癌的5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病例纳入标准为行磁共振检查前经组织活检明确为直肠癌,检查前未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并于检查后行手术治疗且取得病理证实。其中40例满足以上纳入标准,为本研究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9~83岁,平均年龄62.83岁。使用美国GE公司1.5T Twin Speed Infinity with ExciteⅡ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和Torsopa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检查前一天流质饮食,不需做特殊肠道准备。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取0 S/mm2与500s/mm2、800 s/mm2和1000 s/mm2三组b值行MR扩散加权成像,获得各b值下直肠癌病变的DWI图、ADC图及eADC图。采用足先进方式,行常规MR检查:轴位T1WI、T2WI及T2WI压脂成像(FOV:360×360 mm,矩阵:224×320,层厚6mm),矢状位T2WI;行薄层MR及DWI(b=1000 s/mm2)检查:轴位T1WI、T2WI、T2WI压脂及DWI(FOV:180×180 mm,矩阵:224×256,层厚4mm),矢状位T2WI。分别测量各b值下直肠癌DWI图像的信号强度及ADC值,并进行如下分析:①不同b值下,观察病变的DWI和ADC图像质量,并计算病变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确定最佳的b值;②比较不同b值下病变组间的ADC值是否存在差异;③在同一b值下,比较不同分化程度间病变的ADC值是否存在差异;④应用ROC曲线,比较不同b值下ADC值对直肠癌分化程度的鉴别诊断效能,并确定最佳的阈值,以利于术前评估其恶性程度。以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方法分别行TN、T、N分期的准确度,并进行如下分析:①比较两种方法行TN分期的准确度有无差异;②比较两种方法行T分期的准确度有无差异;③比较两种方法行N分期的准确度有无差异;以综合评价薄层MR成像联合DWI成像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直肠癌的DWI检查显示:①不同b值的DWI图像上,直肠癌病变均表现为高信号,并且随着b值的升高,病变信号强度下降,各b值组间信号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b值的升高,SNR、CNR亦呈下降趋势,但各b值组间SNR、CNR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当b值为1000s/mm2时DWI图像上仍可清晰分辨病变,并能进行ADC值的测量;②不同b值下,病变组间的ADC值不同,随着b值的升高,ADC值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500 s/mm2与b=800 s/mm2组间、b=800 s/mm2与b=1000 s/mm2组间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60和p=0.288),但b=500 s/mm2与b=1000 s/mm2组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③当b值为500s/mm2或800 s/mm2或1000 s/mm2时,不同分化程度间病变的ADC值均不同,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④经ROC曲线分析,各b值下,病变的ADC值均可作为评估肿瘤分化程度的有效指标,且以选取b值为1000 s/mm2时,曲线下面积最大,ADC值的最佳阈值为0.600×10-3mm2/s。薄层MR成像较常规MR成像能更好的显示肠壁的各层解剖结构及肿瘤对肠壁及邻近结构的侵犯范围和程度,DWI的应用利于肿块与粪便及粘液等进行鉴别,可更好的显示肿块的侵犯范围,从而使分期更加准确。统计分析显示:①常规MRI、薄层MRI联合DWI检查两种方法行TN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45%和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②常规MRI、薄层MRI联合DWI检查两种方法行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65%和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③常规MRI、薄层MRI联合DWI检查两种方法行N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65%和7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2)。结论对于直肠癌病变可行b值为1000 s/mm2的DWI检查。DWI表现及所测得的ADC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肿瘤的分化状况,有助于术前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因此是对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薄层MRI联合DW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TN分期)方面优于常规MRI,使准确度提高到67.5%;特别是在T分期方面,薄层MRI联合DWI检查更具优势,准确度提高到85%;在N分期方面,薄层MRI联合DWI检查与常规MRI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