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写理论角度解读胡适的翻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355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翻译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翻译的发展趋向多元化。翻译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而是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考查;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受到周围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80年代起,以安得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控学派或文化学派开始从非语言层面研究翻译。勒菲弗尔提出了著名的改写理论。他认为,翻译就是改写,所有的改写,不管它的意图如何,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并且在一定的社会里以特定的方式操控文学。改写理论包括三个制约因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影响译者对翻译的选材、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用语。该理论提高了译者的地位,拓展了翻译视野。通过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翻译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并不是特别“忠实”与原文的翻译,也可以说是原文的改写。本文采用改写理论探析胡适的翻译。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但也许是他的文学革命光芒盖过了他的文学翻译光芒,他的许多文学翻译作品并不是处于文学的中心位置。胡适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的遵循严复的“忠实”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在当时是正统的翻译策略。由于受到中国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胡适在选材方面会倾向于那些宣传爱国精神,宣扬人格自由独立,国家自由的作品。翻译策略方面他融合了直译和意译,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在诗学方面,胡适倡导了白话文运功,主张白活翻译,特别是白话译诗,开创了翻译的新时代。同时胡适还受到赞助人-陈独秀、蔡元培等人的影响。他们提供的职位不仅保证了胡适的社会地位,而且给予了经济保障。他们还在学术方面支持胡适的主张。所有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胡适翻译的风格、主题以及方式。理论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本文通过改写理论剖析胡适的翻译,一方面证实了改写理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解释了胡适翻译缘何“游离”了“忠实”的原则。
其他文献
9月5日,暴雪正式发布了《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Beta测试版本,本次测试只在美服进行,而杂志自然得到了测试账号,只可惜皮杰的账号未能在第一批归来,不过肥盒子的账号已经到手,所以皮杰自然霸占了这个账号为大家测试!(掌声经久不息)  虽然这次测试是作为初步测试,不过作为美服的测试我们大陆玩家玩起来还是有些网络延迟的压力,不过即使如此皮杰还是在首次测试中就轻松战胜了一位人族玩家,不得不说,虫族的雷兽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方法探究鲁迅小说中方言的英译文本是否具有翻译共性,即简化、显化和范化特征。Chesterman(2004)把翻译共性分为S-共性和T-共性。   迄今为止,对鲁迅小
托马斯·哈代,是享誉全球的小说家。《无名的裘德》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公认为是“天鹅之歌”。这部小说涉及了人类生存中的许多冲突,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冲突,两性关系之间的冲突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复译作为翻译的重要一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去的复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规定性研究层面上,关注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复译本之间的比
“伦理”是一种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它产生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翻译作为一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自然需要伦理的束缚和制约。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