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选取淮河中下游(正阳关至双沟段)水体PAHs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溶解态、悬浮态及沉积物PAHs的测定,分析研究区水体中PAHs的分布规律、污染来源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此外,从研究区双沟采样点沉积物中筛选PAHs降解菌,研究其降解性能,为PAHs的生物修复奠定基础。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富集水样中溶解态PAHs,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悬浮态和沉积物PAHs,所得浓缩液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分离,用GC-MS对目标物质进行检测。对研究区PAHs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利用分子量组成特征及比值法推断研究区PAHs污染来源。本研究采样时间为2011年8月(丰水期),将本次采样研究结果与实验室前期枯水期研究(2008年10月采样)对比,总结出研究区PAHs的污染特性:1.丰水期溶解态PAHs总量的变化范围不大,分布在0.19~2.18μg/L之间。与枯水期(1.70~5.02μg/L)对比,PAHs沿程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丰水期PAHs含量略低。源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丰水期溶解态PAHs主要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有少量的石油类产品的输入。将研究区丰水期溶解态PAHs浓度水平与各评价标准比较,发现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等单体的浓度超过了相关水质标准,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研究区水体PAHs污染。2.丰水期悬浮态PAHs(2.72~10.22μg/L)与枯水期研究结果(4.85~9.85μg/L)相比,污染水平相当,沿程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源解析显示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是研究区悬浮态PAHs的主要来源。3.研究区各点沉积物PAHs的沿程变化范围较大,枯水期丰水期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丰水期以洛河、平圩处含量最高,分别为1007.62ng/g、948.77ng/g;正阳关处最低,432.30ng/g。枯水期蚌埠闸、洛河、平圩污染最严重,PAHs含量最高达1175.02ng/g;浮山集处最低,仅460.29ng/g。将研究区丰水期沉积物PAHs的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相关标准对比,发现苯并(b)荧蒽和苯并(k)荧蒽2种PAHs在各采样点均有检出,可能对研究区产生不利的生物影响效应。源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PAHs主要来源于煤、草木、石油等的燃烧,有少量石油输入。采用定时定量逐步提高碳源(PAHs)的方法从淮河沉积物中筛选出1株PAHs降解菌:Q7。该菌株能以PAHs为唯一碳源迅速生长。35℃、pH7、150rpm震荡培养10d,对3mgL的苯并芘的降解率可达64%。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的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为Bacillus sp,(芽孢杆菌属)。实验证明Q7在pH6-9时生长良好;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亦不明显,30-40℃温度下Q7均能有较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