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诊断骨转移的效能,并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行全身骨及局部SPECT/CT显像的24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的数据包括患者的确诊年龄、确诊时绝经与否、手术的方式、术前及术后有无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分子分型、肿瘤的大小分期(T)、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数目(N)、病理分期(TNM)、有无骨转移、骨转移的诊断时间、转移灶的部位、数目与类型、随访时间、骨显像的诊断结果、骨显像前或后1个月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碱性磷酸酶(ALP)、钙离子(Ca2+)。计算全身骨联合局部SPECT/CT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SPSS 26.0软件中,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骨转移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及独立危险性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推测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时间的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危险因素下无骨转移时间差异并描绘骨转移时间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研究结果在24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显像诊断标准判读结果,显像阳性者45例(18.7%,45/241),显像阴性者196例(81.3%,196/241)。最终综合病理、随访结果、MR等资料诊断为骨转移者38例(15.8%,38/241),无骨转移者203例(84.2%,203/241)。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7.3个月。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骨转移的诊断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5.6%,准确性为95.4%,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9.0%。经卡方检验分析得出,肿瘤的大小分期(T)、淋巴结的受累程度分期(N)与转移的数目、病理分期(TNM)、CEA、CA153、Ca2+等与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转移具有相关性(均P<0.05);将卡方检验中P<0.1的临床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确诊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T)、CA153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单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呈现确诊年龄、T、有无内分泌治疗、CEA、Ca2+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有关(均P<0.05);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其中确诊年龄(HR=2.373,P=0.001)、T(肿瘤的大小分期)(HR=2.969,P=0.009)、术后有无内分泌治疗(HR=-1.525,P=0.002)与CA153(HR=-1.006,P=0.045)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结论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筛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T)与糖类抗原153(CA153)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确诊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T)、有无内分泌治疗与糖类抗原153(CA153)主要影响着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时间。在我们日常使用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乳腺癌术后患者骨转移的工作中可密切结合上述临床指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