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开始于2010年9月,为长期定位试验,所有处理都是在免耕条件下进行,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冬油菜-夏玉米、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关中灌区农田土壤CO2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轮作处理农田碳源汇,筛选出适合关中灌区低排增汇的轮作方式。研究结果表明:4种轮作方式土壤CO2排放速率比较,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排放速率最大,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闲轮作处理,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最低。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平均土壤温度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土壤温度最低。冬油菜-夏玉米轮作0~100cm平均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闲、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含水率最低。不同轮作处理平均土壤有机碳增加量表现为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增加量分别为1.02、1.01、0.92、0.78g·kg-1。4种轮作方式作物碳吸收比较,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量最高,为141098.29kg C·hm-2,其次是冬油菜-夏玉米轮作,作物碳吸收总量为122472.45kgC·hm-2,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闲轮作碳吸收量最低,分别为99688.52、77647.89kgC·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碳吸收量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碳吸收量最低。农田生产过程碳排放量表现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农田碳变化均表现为碳排放总量大于碳吸收总量,碳变化最大的是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碳变化量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