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新的CT分型方法;2.结合新分型方法及本中心临床治疗经验探讨新分型的对SISMAD治疗策略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5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新的分型方法进行分型,Ⅰ型:假腔有流入道和流出道(Ia型,假腔内无血栓形成;Ib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假腔内有血流;Ic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假腔内无血流,有龛影形成);Ⅱ型:假腔无流出道(Ⅱa型,假腔内无血栓形成;Ⅱb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Ⅱc型,假腔内血栓形成并可见龛影形成);Ⅲ型,肠系膜上动脉真腔主干血栓形成。结合患者具体治疗方案及随访疗效,评估新分型方法对治疗的指导价值,提出合适的治疗策略。结果:本组共5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女性7例,男性49例。发病年龄为(35-87)岁,平均(56.0±9.2)岁,其中33例(58.9%)合并高血压,18例(32.1%)有长期吸烟史。有症状者55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Ⅰ型夹层保守治疗比例多,其中以Ⅰa型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Ⅱ型夹层腔内治疗比例多,其中以Ⅱc型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型夹层两者治疗方法间尚无统计学差异。保守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明显长于行腔内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1.6 vs 2.2±1.1,P<0.001);随访6个月,保守治疗夹层重塑率低于腔内治疗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腔内治疗包括单支架植入者23例,支架联合弹簧圈填塞者16例,随访1-60个月,平均随访10.9±12.5月,两中腔内治疗方法之间,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术后6个月夹层重塑率及SMA主干通常率无明显差异,但腔内治疗后3个月,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组中夹层的重塑率高于单纯支架置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对于无症状的或者分型为Ⅰ型的SISMAD患者可以进行药物的保守治疗,疗效确切;对于Ⅱa、Ⅱb型夹层,建议密切随访观察;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真腔严重狭窄及有夹层动脉瘤形成的高危患者和分型为Ⅱc型,建议积极采取腔内干预;对于分型为Ⅲ型,如患者临床症状轻,影像学检查证实有侧枝血管代偿供血,可予以保守治疗,如有明显腹痛症状,建议行腔内治疗及时开通SMA。SISMAD的新分型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保守治疗症状缓解较缓慢;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可以更快的重塑夹层。腔内治疗短期疗效令人满意,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