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热带海岛和热带农业典型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依托优越的水热条件,海南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水果、反季蔬菜、橡胶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当前海南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环境退化、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以及农业不增效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缺陷;同时,受农产品市场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和管理制度等人文因素影响,农业地域系统表现出典型的脆弱性特征,海南岛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突出的问题。垦区作为海南岛典型的农业地域,其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转型、农业产业升级的新阶段,而改革进程中出现了政企权责不分、土地矛盾、失业率激增、贫困等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了垦区的发展速度,增加了脆弱性风险,还会影响到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界定农业地域脆弱性概念,基于脆弱性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评价框架,构建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2010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脆弱性指数,基于ArcGIS技术方法划分脆弱性等级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为避免循环论证,构建了可表征脆弱性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儋州市八一农场为案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中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形成机制。以期为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和垦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计算结果,采用ArcGIS软件中的等距分类法将其分为低脆弱性、较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等5种等级。从2010年至2018年,高脆弱性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和定安县;较高脆弱性地区由北部地区转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脆弱性地区分布由东中部地区向北部转移;较低脆弱性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市县;低脆弱性地区集中分布在三亚市和海口市等经济强市。(2)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脆弱性总体下降,但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区域差异显著,呈金字塔结构;海南岛内陆地区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高于沿海地区;海南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极化现象严重。(3)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表明,就业水平对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耕地面积、城乡差距、粮食产量、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支出、非农产业、乡村劳动力、少数民族、农村用电基础设施、化肥用量和财政支农比重。(4)八一农场是典型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系统扰动因素多且强度大;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增收难度大;失业问题激化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此外,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社会-经济系统应对能力变差,出现了失业、贫困、治安等系列问题,造成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八一农场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脆弱性。(5)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业态、探寻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人才队伍、强化科技支撑,拓宽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置建设,搭建网络平台、提高就业指导效率,是提升海南岛农业地域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和垦区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