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盐渍化大尺度制图是土地信息化领域非常重要的前沿之一。目前,土壤环境问题涉及的尺度日趋增大,小区域斑块化盐渍化信息的提取难以让决策制定者了解和掌握大尺度土壤环境总体的变化趋势。当前大尺度制图问题在于有效样本点过少,导致遥感建模、插值等技术生成的面状数据不确定性较大,此外,单时相的遥感参量缺乏时间的潜在影响。而植被物候信息提取自整年的遥感影像,涵盖植被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巧妙地解决了植被指数的不足,然而目前物候特性在盐渍化研究中却鲜少参与到制图阶段。对此,亟需构建更好的建模方案和研究思路来克服大尺度数字制图存在的瓶颈。基于此,本文以获取新疆绿洲地区土壤-环境关系及推理近10年土壤盐渍化图鉴为目标。首先对新疆地区划定生态地理分区,在土壤发生学理论框架下,协同11类植被物候参量及36类非物候陆表参量,利用Boruta特征选择筛选出影响新疆绿洲区域土壤盐分分布的环境参量,探讨在有、无物候参量的方案下以土壤-环境推理模型(Soil Land Inference Model,SoLIM)推理出2010-2019年新疆绿洲土壤盐渍化分布图。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新疆地区空间异质性较大,对全疆相对同质区域予以分割提取出受盐渍化危害较大的绿洲区域,将全疆划分为东疆、南疆、北疆和伊犁四个大区在内的11个子区,考虑到采样点和后续建模需要,以北疆和伊犁合并为I区、将东疆和南疆合并为II区以供后续研究。(2)为测试物候参量的贡献度,设计全疆全参量、全疆无物候参量和全疆仅物候参量三类组合方案,以有采样点的年份为例,通过Boruta特征选择遴选出特定组合方案下的环境参量。其中,在全疆无物候参量方案下,植被、盐分指数逐年贡献比均超过45%,其余参量则分布较均匀。而在耦合物候参量后,植被、盐分指数逐年贡献度有明显下降,物候参量占比仅次于植被、盐分指数。降水、温度等气候参量在各年参与度不尽相同,地形参量尤以水文因子类存留较高但整体贡献比相对较小,其对后续建模起到平衡稳定作用。通过Boruta筛选出7年的环境参量并统计分析,以贡献度大于5为节点,分别筛选出未知年份全疆全参量方案下共16类环境参量、全疆无物候参量方案下共18类环境参量。(3)通过SoLIM模型采用三类建模方案(全疆全参量、全疆无物候参量、全疆仅物候参量)逐年推理新疆绿洲区域土壤含盐量,全疆全参量的预测效果最佳且不同年份其预测精度变动较大。其中2014年推理精度效果拔群(R2=0.7041,RMSE=4.8104,ρc=0.7861)。除2013和2015年以外,其余年份R2均在0.67-0.70之间小幅波动,其一致性相关系数ρc也均在0.75以上。在跨区域预测时其精度会受采样点区域和采样点数量的干扰,RMSE涨幅在1-3之间波动。(4)2010-2019年新疆绿洲区域土壤盐渍化呈连续“W形”先上升后波动下降趋势。就整体而言,2012年与2013年盐渍化情况最严重,2019年盐渍化情况最轻,全疆平均含盐量为8.26 g·kg-1,四大生态地理分区的盐渍化水平依次为伊犁平原<北疆绿洲<南疆绿洲<东疆绿洲。(5)2010-2019年全疆绿洲区域盐渍化平均值分布基本以非盐渍化土壤为主。I区域盐渍化状况普遍比II区域低,全疆近10年平均非盐渍化土壤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2.80%。其中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和极重度盐渍化占比分别为7.49%、16.70%、10.80%和12.21%。四大生态地理分区伊犁平原、北疆绿洲、南疆绿洲、东疆绿洲其盐渍化呈阶梯式上升趋势,非盐渍化逐渐减小,重度以上盐渍化渐趋增大。近10年伊犁平原、北疆绿洲、南疆绿洲、东疆绿洲土壤含盐量均值分别为5.73g·kg-1、8.19 g·kg-1、10.77 g·kg-1和14.53 g·kg-1。本文通过SoLIM推理制图结果厘清了新疆绿洲区域近10年土壤盐渍化的时空动态变化机制,为减缓盐渍化的危害,规避水土资源配置不均以及防止干旱区土地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提供相关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