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富集影响下小城镇中小学周边功能空间规划响应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与集约化发展要求导致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如教育经费、师资人才、空间布局等向城镇靠拢集聚,提升了小城镇教育资源的服务能级。集聚的后果也造成了教育资源富集效应,即许多学龄家庭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或更便利的伴读环境而自发的向小城镇教育资源中心迁移,并由此催生了其它相应的伴生行为。小城镇校区周边空间的功能复合性增强,同时也带来居住空间拥塞、房价提升、生活环境变差、交通拥堵等问题,加上小城镇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不足而难以满足新功能行为需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居民和家长的生活品质,以及城镇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选取武汉市远城区小城镇中小学校进行调研,深入考察、分析学校周边空间因教育资源富集产生的问题,针对各类相关空间的现状问题和小城镇的未来发展需要,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基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集聚对于富集现象产生的影响-小城镇中小学校区周边功能空间调查-小城镇中小学校区周边功能空间特征与问题-小城镇中小学校区周边功能空间优化策略”的框架,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武汉市全域教育资源集聚所导致的富集状况差异。武汉市市域小学阶段教育资源集聚所带来的富集效应从1997年开始逐渐增强,也说明武汉市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卓有成效。新洲区作为武汉市小学数量最多、撤点并校贡献最大的远城区,随着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消失,教育资源流向镇区的同时也造成城镇教育资源富集能力增强。从对武汉市域和新洲区教育资源富集情况对比来看,中心城区一直保持教育资源富集的强劲态势,而小城镇的教育资源富集现象也渐趋明显,出现了一个学生带一个家长或一个家庭而引发的学生带眷系数现象,对小城镇学校周边空间功能异变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第二部分,针对伴学型资源向小城镇学校周边富集后学校周边空间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调研。作者在武汉市六个远城区分别选取中小学校各一所,共选择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两所,其目的是希望能对不同远城区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富集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各类型、层次的学校周边各类功能空间富集情况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第三部分,在实地调研资料与数据整理基础上,分析中小学校区周边的功能空间富集特征及问题。研究发现:(1)在功能空间布局上呈圈层式富集特征;(2)小城镇学校周边存在用地类型上的富集差异;(3)学校周边人群富集时间存在规律性特点。不同层级学校周边各类功能空间的富集现象与特征也有不同:(1)居住空间富集时空分异,小学、初中、高中周边居住空间富集时间不同,富集空间建筑形式也不同,呈现私宅、多层、高层居住差异;(2)交通空间日常使用上存在差异,因小学周边交通用地等级较低,富集状况下的交通空间往往兼具人流等候、路边经营等功能,而中学周边交通基本不存在此类现象。(3)商业空间与业态富集,学校周边商业因要同时满足学生、家长、居民的需求,商业业态的复合性增强;(4)公共服务设施富集薄弱,因小城镇发展本来就相较中心城区落后,作为政府建设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未在教育资源集聚下的富集效应中得到增强,总体服务效能不升反降;(5)室外公共场所与富集化现象不匹配,学校周边的室外场所规划设计只按原住人口提供基本空间或老年健身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及陪读家长增加后的多层次需要。总体来看,小城镇校区周边存在各类功能空间富集问题:(1)居住空间缺乏预见性规划,居民为租房牟利而在短时间内无序增加各类建筑空间;(2)交通空间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尤其是小学校门前短时间集聚人群无法疏散;(3)商业空间复合混乱并向居住空间延伸,存在各种安全隐患;(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富集影响下的整体社会需要。第四部分,基于小城镇教育资源富集引发的校区周边功能空间富集问题,提出小城镇学校选址的要求,为未来小城镇教育资源健康发展做好提前准备;提出小城镇校区周边功能空间优化理念,为小城镇校区周边空间优化方向提出指引;针对各类功能空间富集产生的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1)针对无序建设所造成的居住空间环境恶劣问题提出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居住空间优化策略;(2)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以保障上下学通行安全为目标的交通空间优化策略;(3)针对商业空间提出以解决商业混杂问题为目标的商业空间复合优化策略;(4)针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问题提出以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的优化策划。并针对小城镇中小学各阶段学校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正>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同时关联两个要点——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兼顾学生和教材。观照“学生的感受、质疑与发现”,是我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出发点。课前向学生征集预习中的疑问,让他们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件事,居然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选择阿长历尽辛苦为“我”买回《山海经》一事,
期刊
家庭农场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是融资约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借助江苏省6县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对其需求型和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形成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额度、金融资产、存款余额占收入比例、负债收入比、负债规模以及贷款用途是两类融资约束的共同形成因素;此外需求型融资约束形成受到农业资产的影响;同时供给型需求约束形成还受到性别、教育年限、经济资本、成立年限、经营
<正>鲁迅先生在叙事的时候,兼顾“反思”存在着两种叙事视角,一种是回忆时空的“过去的我”,也就是儿时的我;一种是“现在的我”,也就是现在写文章的“我”,回忆的同时,评判着“过去的我”。在文章中,“回忆过去”与“现实话语”混杂在一起,或隐或现,呈现着文章的主旨。“现在的我”评判着“过去的我”,二者对比,凸显懊悔自责之情。我们试从“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两个叙事的角度入手,探究《阿长与〈山海经〉》的主
期刊
针对精准的空间电力负荷态势感知能够为城市电网的优化规划提供科学指导,提出了一种基于孤立森林、变分模态分解、多层感知机和门控循环单元(iForest-VMD-MLP-GRU)的空间电力负荷态势感知方法。在态势觉察阶段,使用孤立森林算法对电力地理信息系统中既定空间分辨率下的Ⅰ类元胞负荷实测数据的异常值进行识别,并采用拉格朗日内插值法对其进行修正,从而确定出合理的Ⅰ类元胞负荷数据;在态势理解阶段,对态势
电动汽车(EV)是具有交通和移动负荷双重属性的跨域主体。EV大规模集中充电会给电网带来冲击,并加剧交通拥堵。为此,提出基于“车-路-网”交互的EV充电负荷时空优化调度策略,对EV的充电行为进行合理调控。首先,建立动态路网模型并结合改进的Floyd算法精确模拟EV行驶路径,预测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特性。其次,以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电价响应度模型提出基于主从博弈的优化调度策略,对电网、路网和EV用户的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不仅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还是政府治理国家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一方面要在科学理解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我国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合理区分公共服务的类型,丰富和完善公共服务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
针对目前对车-路-站-网相互影响考虑不足,导致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万有引力模型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模型。首先,计及路网交通流和环境温度,分析外部环境与电动汽车能耗之间的关系。其次,考虑了温度、湿度、辐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用户出行的影响,建立基于出行意愿修正的出行链模型。最后,计及多方信息融合,建立基于万有引力模型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择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
夏季峰荷是电力部门的关注焦点,温度累积效应对于夏季峰荷预测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提出一种计及气象累积效应的特征解耦峰荷预测模型。建立具有3个输入分支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从结构上对输入特征实现解耦,称为特征解耦模型。3个分支分别以时间特征、负荷特征、气象特征为输入,其中负荷分支、气象分支应用了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隐藏层并基于LSTM网络的时序处理能力能对负荷及气象序列进行处理来反映累积效应,进而
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是规模化奶牛场常见的2种人兽共患病,亦称"两病"。采用适当的防控措施能够降低"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笔者介绍"两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以期为奶牛养殖业良好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