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与集约化发展要求导致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如教育经费、师资人才、空间布局等向城镇靠拢集聚,提升了小城镇教育资源的服务能级。集聚的后果也造成了教育资源富集效应,即许多学龄家庭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或更便利的伴读环境而自发的向小城镇教育资源中心迁移,并由此催生了其它相应的伴生行为。小城镇校区周边空间的功能复合性增强,同时也带来居住空间拥塞、房价提升、生活环境变差、交通拥堵等问题,加上小城镇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不足而难以满足新功能行为需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居民和家长的生活品质,以及城镇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选取武汉市远城区小城镇中小学校进行调研,深入考察、分析学校周边空间因教育资源富集产生的问题,针对各类相关空间的现状问题和小城镇的未来发展需要,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基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集聚对于富集现象产生的影响-小城镇中小学校区周边功能空间调查-小城镇中小学校区周边功能空间特征与问题-小城镇中小学校区周边功能空间优化策略”的框架,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武汉市全域教育资源集聚所导致的富集状况差异。武汉市市域小学阶段教育资源集聚所带来的富集效应从1997年开始逐渐增强,也说明武汉市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卓有成效。新洲区作为武汉市小学数量最多、撤点并校贡献最大的远城区,随着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消失,教育资源流向镇区的同时也造成城镇教育资源富集能力增强。从对武汉市域和新洲区教育资源富集情况对比来看,中心城区一直保持教育资源富集的强劲态势,而小城镇的教育资源富集现象也渐趋明显,出现了一个学生带一个家长或一个家庭而引发的学生带眷系数现象,对小城镇学校周边空间功能异变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第二部分,针对伴学型资源向小城镇学校周边富集后学校周边空间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调研。作者在武汉市六个远城区分别选取中小学校各一所,共选择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两所,其目的是希望能对不同远城区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富集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各类型、层次的学校周边各类功能空间富集情况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第三部分,在实地调研资料与数据整理基础上,分析中小学校区周边的功能空间富集特征及问题。研究发现:(1)在功能空间布局上呈圈层式富集特征;(2)小城镇学校周边存在用地类型上的富集差异;(3)学校周边人群富集时间存在规律性特点。不同层级学校周边各类功能空间的富集现象与特征也有不同:(1)居住空间富集时空分异,小学、初中、高中周边居住空间富集时间不同,富集空间建筑形式也不同,呈现私宅、多层、高层居住差异;(2)交通空间日常使用上存在差异,因小学周边交通用地等级较低,富集状况下的交通空间往往兼具人流等候、路边经营等功能,而中学周边交通基本不存在此类现象。(3)商业空间与业态富集,学校周边商业因要同时满足学生、家长、居民的需求,商业业态的复合性增强;(4)公共服务设施富集薄弱,因小城镇发展本来就相较中心城区落后,作为政府建设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未在教育资源集聚下的富集效应中得到增强,总体服务效能不升反降;(5)室外公共场所与富集化现象不匹配,学校周边的室外场所规划设计只按原住人口提供基本空间或老年健身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及陪读家长增加后的多层次需要。总体来看,小城镇校区周边存在各类功能空间富集问题:(1)居住空间缺乏预见性规划,居民为租房牟利而在短时间内无序增加各类建筑空间;(2)交通空间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尤其是小学校门前短时间集聚人群无法疏散;(3)商业空间复合混乱并向居住空间延伸,存在各种安全隐患;(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富集影响下的整体社会需要。第四部分,基于小城镇教育资源富集引发的校区周边功能空间富集问题,提出小城镇学校选址的要求,为未来小城镇教育资源健康发展做好提前准备;提出小城镇校区周边功能空间优化理念,为小城镇校区周边空间优化方向提出指引;针对各类功能空间富集产生的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1)针对无序建设所造成的居住空间环境恶劣问题提出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居住空间优化策略;(2)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以保障上下学通行安全为目标的交通空间优化策略;(3)针对商业空间提出以解决商业混杂问题为目标的商业空间复合优化策略;(4)针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问题提出以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的优化策划。并针对小城镇中小学各阶段学校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