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参麦注射液,来源于古方参冬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以及心血管疾病,主要成分来源于人参及麦冬中的皂苷类物质,几乎不含有水溶性多糖组分,因此在参麦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会将含有多糖成分的药材作为废渣遗弃。本课题利用水提法从参麦注射液的药材废渣中得到多糖组分,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进一步将提取得到的粗多糖制备成为口服液制剂,评价口服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结合动物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麦注射液,来源于古方参冬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以及心血管疾病,主要成分来源于人参及麦冬中的皂苷类物质,几乎不含有水溶性多糖组分,因此在参麦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会将含有多糖成分的药材作为废渣遗弃。本课题利用水提法从参麦注射液的药材废渣中得到多糖组分,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进一步将提取得到的粗多糖制备成为口服液制剂,评价口服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结合动物实验探究多糖口服液的抗疲劳活性,阐明抗疲劳机制。1参麦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以水提醇沉法对参麦注射液的药材废渣中的多糖组分进行提取,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参麦多糖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提取温度(50-100℃)、不同溶剂-药材比例(10-50 m L/g)以及提取时间(10-60 min)对于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实验原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进行二阶多项式模型回归拟合,得到回归方程,重复验证得到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参麦多糖提取率受到提取温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分别为提取温度以及溶剂-药材比例;响应面拟合方程表明各因素拟合度良好,最大化拟合方程验证得到参麦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3℃,溶剂-药材比例40 m L/g,提取时间30 min,提取两次。2参麦多糖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研究利用最佳提取工艺得到参麦粗多糖SMP(Shenmai Polysaccharide),成分测定结果表明SMP中81.89%为多糖,还含有8.82%为蛋白质以及2.31%的多酚,在此基础上,以DEAE阴离子交换柱为分离介质,经蒸馏水洗脱得到分子量30.8 kDa的果聚糖SMP-NP(Shenmai Netural Polysaccharide),糖苷键结果表明SMP-NP是以β-(2→1)-Fruf以及β-(2→6)-Fruf为主要骨架,α-D-(4→1)-Glcp以及α-D-(6→1)-Glcp为支链组成的混合型果聚糖;进一步以梯度氯化钠溶液洗脱得到分子量为256.7k Da的酸性多糖SMP-AP(Shenmai Acidic Polysaccharide),由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以及阿拉伯糖组成,五种单糖的摩尔比为95:2.0:1.6:0.8:0.5,糖苷键结果表明SMP-AP是以葡聚糖为主链,同时含有RG-I(Rhamnogalacturonan-I,RG-I)以及少量AG(Arabinogalactan,AG)型果胶的酸性多糖。3参麦多糖口服液的制备以及评价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参麦多糖口服液中多糖浓度、防腐剂种类及浓度、稳定剂以及矫味剂种类与浓度进行筛选,确定最终参麦多糖口服液的制备工艺为:参麦多糖质量浓度2%,防腐剂为对羟基苯甲酸乙酯,浓度0.1%;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0.3%,矫味剂为蜂蜜,浓度为2%,添加完毕后补充注射用水至10 m L,灌封,灭菌,得到参麦多糖口服液。口服液进行稳定性考察表明在3个月的时间内,口服液的澄清度、pH值、相对密度未发生显著变化,需氧菌、大肠埃希菌、霉菌和酵母菌数目均符合药典规定;高温稳定性检测表明,在60℃条件下,10 d内参麦多糖口服液外观、澄清度、多糖含量、相对密度以及pH值均未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微生物限度符合药典标准。4参麦多糖口服液的抗疲劳活性探究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高剂量组(4%多糖浓度的参麦多糖口服液)、中剂量组(2%多糖浓度的参麦多糖口服液)以及低剂量组(1%多糖含量的参麦多糖口服液),每组10只,灌胃30 d。灌胃结束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小鼠游泳时间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参麦多糖口服液显著提高小鼠的游泳时间,提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运动过程中乳酸的产生,减少剧烈运动引起的代谢物的累积;同时,参麦多糖口服液能够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降低血清尿素氮的水平;此外,参麦多糖口服液可以提高小鼠总抗氧化的能力,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丙二醛的生成,证明参麦多糖口服液可以抑制细胞损伤;同时,参麦多糖口服液还提升了肌糖原的储存,提高了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综上所述,参麦多糖口服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抗疲劳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1.观察棕榈酸(Palmitate acid,P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炎症反应及细胞活性的影响;2.明确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β-H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3.探究β-羟基丁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以此了解β-羟基丁酸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
SF6气体绝缘高压设备在国家电网运行中被广泛使用,其内充的高浓度SF6气体具有灭弧和绝缘作用,内充SF6气体和这些设备的内部材料在长时间极端环境下运行后会逐步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从而使设备失效甚至发生危险,因此对这些设备潜伏性故障做到早发现就尤为重要。SF6在极端条件下常常会分解成多种硫化物和氟化物,而这些物质又可能会与设备中的其它组成部分(聚四氟乙烯塑料绝缘体)及微量杂质(氧气或水分子)发生反应,
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输出、长循环稳定性、免维护及使用温度范围宽等优势,是发展新能源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钒材料由于理论比容量高、储量丰富、成本低等优势,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理想候选材料,但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及容易发生结构变化限制了其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聚苯胺(PANI)是应用广泛的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高的理论比容量及可加工性,是得到广泛研究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是,聚苯
鸭羽色是具有经济价值的重要性状,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羽色的偏爱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外对于鸭羽色的研究相对与其他畜禽还比较滞后。常见的家鸭羽色主要有白羽、褐羽以及黑羽,其中导致白羽性状的致因突变已经被鉴定。本研究以主要羽色类型中的褐羽以及黑羽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成的生理基础、候选基因以及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探究。相关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在鸭黑羽毛囊中的黑色素小体数量要显著多于褐色羽毛囊。其中,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地与成都平原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部,被划分入国家大熊猫公园地理片区,同时作为中国特有Ⅰ级保护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的自然分布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科研价值。本研究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结构、更新现状、群落演替时期、重要值和种间联结性、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探究,综
人类和动物生活早期所经历的不良事件(如母婴隔离或早期社会隔离)会对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对于社会性物种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对啮齿类进行单笼饲养会造成其社会隔离,是社会接触与社会互作的剥夺。与其它社会应激模型相比,社会隔离应激模型对实验动物的人为干扰以及物理伤害最低,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条件下精神疾病的形成过程。青春期是神经可塑性发育至关重要的时期,是控制机体应激反应神经回
大熊猫轮状病毒(Giant Panda Rotavirus,GPRV)主要感染幼龄大熊猫,对大熊猫的繁育、健康及野化放归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加强GPRV感染的监测和开发简单、快速、高灵敏度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成为防控重点。通过对GPRV血清分型的鉴定,分析其流行趋势和遗传进化规律,为疫苗的选择和研发提供基础数据。1.大熊猫轮状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建立对于病毒检测而言,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
川北小流域区内地势复杂,植被丰富,多年来由于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以及不合理的配置,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土壤侵蚀严重。开展小流域土壤抗蚀性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本文以研究区马柏栎混交林、马柏混交林、柏木纯林、巨桉纯林、竹林五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7个土壤抗蚀性指标,通过室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种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蚀特征与颗粒特性,分析了两者间关系。在此基础上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隶属黄杆菌科的革兰氏阴性菌。通常感染2-3周龄的雏鸭或8周龄的小鸭,引发以浆膜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病死率极高,给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本研究旨在评估9型分泌系统蛋白B739_0093是否能够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RA-CH-1 B739_0093蛋白作为一种9型分泌系统蛋白的鉴定序列分
花椒(Zanthoxylum)是德昌县特色林业产业之一,但个别地区栽植多年效果不理想,存在大小年明显、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德昌县花椒产业的发展,急需找到适合的花椒优株,以此来改良当地花椒品种。因此,本研究以德昌县花椒种质资源为对象,进行花椒选优指标筛选,优树管理措施、立地条件、生长习性、结果习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等的调查和测定,运用层次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花椒优树进行综合评价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