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 DNA载量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g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根据病理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混合型肝癌(HCCICC),其中HCC最为常见,占90%以上。HCC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在我国,绝大多数HCC的发生都和乙肝病毒(HBV)感染有关。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研究HBV DNA载量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有部分研究探索了HBV引起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示HBV感染与HCC发病、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相关性,但结论不明确。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HBV DNA载量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为HCC预后判断提供线索与指导。研究方法:从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440例HCC患者中,通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51例,分析HBV DNA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数据用SPSS.22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如年龄等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资料如性别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生存曲线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53.9%男性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虽然大于女性比例42.0%,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1,P=0.129)。2.低HBV DNA载量组的平均年龄62.22±11.629岁,高HBV DNA载量组的平均年龄58.68±11.705岁,差值为3.538(95%置信区间为0.635-6.440),t=2.401,P=0.017,说明两组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3.在AFP正常患者中,30.3%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AFP异常患者中,56.0%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6,P<0.001)。4.在CEA正常患者中,48.7%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CEA异常患者中,50.0%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89)。5.在CA 19-9正常患者中,44.3%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CA 19-9异常患者中,62.1%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3,P=0.020)。6.在肿瘤组织低分化患者中,54.5%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中分化患者中,45.3%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高分化患者中,有38.1%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水平,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1)。7.在肿瘤直径<5cm的患者中,47.8%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肿瘤直径≥5cm的患者中,48.0%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0)。8.在无癌栓浸润的患者中,53.3%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癌栓浸润的患者中,有41.7%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6,P=0.477)。9.在巨块型肝癌中,33.3%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结节型肝癌患者中,50.0%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在小肝癌患者中,46.2%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正常,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3,P=0.618)。10.69例行抗病毒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HCC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68%、26.09%;114例行未抗病毒治疗但行抗肿瘤治疗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58%、9.65%,两组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11.HBV DNA低载量组中,行抗病毒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HCC患者37例,其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5%、32.43%;未抗病毒治疗但行抗肿瘤治疗的HCC患者61例,其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62%、11.48%,两组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12.HBV DNA高载量组中,行抗病毒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HCC患者32例,其3、5年生存率分别为21.88%、18.75%;未抗病毒治疗但行抗肿瘤治疗的HCC患者53例,其3、5年生存率分别为18.87%、7.55%,两组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13.HBV DNA低载量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4%、18.02%;HBV DNA高载量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17.82%、9.90%,两组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越年轻的HCC患者越易出现HBV DNA高水平载量;HBV DNA载量高水平的HCC患者易出现血清AFP或CA 19-9水平增高。HBV DNA载量水平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癌栓浸润、肿瘤形态无相关性。2.不论HBV DNA载量水平高低,抗病毒治疗均不能为HC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HBV DNA载量水平较低患者的生存期更长,载量较高患者的生存期更短。
其他文献
目的:作为第一个被发现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的基因多态性已被证实对肺癌、肝癌等肿瘤易感性产生影响。目前有关中国汉族人群中MEG3基因遗传变异与前列腺癌患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汉族人群中前列腺癌患者以及健康人群临床资料特
背景和目的:脂蛋白脂酶(LPL)是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限速酶,并参与淀粉样蛋白β的形成,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促进糖尿病相关的MCI向阿尔兹海默病(AD)转变。LPL对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脑神经功能均有影响。Rs328是LPL常见的突变基因,研究发现其可降低AD的风险。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浆LPL水平及其基因rs328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为MCI
目的:研究并探讨光学增强内镜在喉癌前病变及喉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初步总结不同类型病变光学内镜下成像特点,从而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喉肿物患者共121例,共诊断喉肿物病变162侧,应用光学增强(Optical Enhancment,OE)内镜的3种观察模式(普通白光、OE模式1、OE模式2)分别对同一喉
背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作为一种内镜直视下微创手术,可显著消除或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部疼痛。因为该术式创伤小,术中常需要患者配合,所以常在局麻下进行。然而,在导引针穿刺、工作套管置入、椎间孔成形和髓核摘除等手术步骤中,部分患者仍然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急性疼痛。有报道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在PELD术前给予,均能取得一定的术中镇痛效果。报道也指出,非甾体抗炎药的镇
太赫兹技术在最近几年内发展得非常迅猛,太赫兹信号检测与成像技术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而且复杂的前沿课题。在太赫兹信号检测中,读出电路的基本功能是将光波照射的信号强度转换为电压或者电流信号,进行读取并数字化,良好的读出电路性能决定了信号检测的准确度。本文是基于Nb5N6微测辐射热计的特点,采用0.18μm CMOS工艺,设计用于太赫兹信号探测器读出电路阵列的后端电路部分,阵列规模以8×8为目标。课题组之
目的: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严重程度、解剖部位、病变数量分析不同临床特点的结直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有409例腺瘤患者,207例锯齿状息肉患者,另外507例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Hp感染阳性的诊断依据三种检测方式:尿素呼
绝缘体上硅横向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ilicon on Insulator Later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OI-LIGBT)具有输入阻抗高、电流能力强和易于集成等优点,成为单片智能功率芯片中的核心开关器件。U型沟道SOI-LIGBT器件具有高电流密度优势,有助于减少芯片的面积和成本。但由于独特的沟道结构,U型沟道器件的di/dt过高且不受控制
图像超分辨率重构(Super Resolution,SR)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经典用法,是指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法,将低分辨率图像重构为高分辨率图像,图像超分辨率重构可分为两类:从多幅低分辨率图像重构出高分辨率图像和从单幅低分辨率图像重构出高分辨率图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单幅图像超分辨率的重构方法。图像超分辨率重构在监控设备、卫星图像遥感、数字高清、显微成像、视频编码通信、视频恢复和医疗影像领域内具
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各年龄阶段群体的陪伴需求均需得到一定的关注与支持。利用机器人满足现代中国家庭的陪伴需求,提升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成为一种可行措施。目前陪伴型机器人产品设计用户层面的国内外研究多针对单一年龄段群体,缺乏面向广泛年龄段家庭用户的产品设计研究。理论基础方面主要集中于感性工学、情感化设计方面,缺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设计研究。针对外观设计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设计概念形
应变硅技术可以提升载流子的迁移率,是提高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自1990年代首次实现应变硅MOSFET以来,应变硅技术已被认为是现代CMOS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应变硅技术在功率器件中的发展较为缓慢。功率集成器件中典型代表(LDMOS、LIGBT)具有反型沟道区和漂移区作为传导路径,而反型沟道和漂移区中的应变效应完全不同,从而使得功率器件中的应变效应更加复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功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