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DNA序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们是遗传物质中的无用部分。但是现在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转座子能导致一些对适应性和生物存活有利的变化。BmhAT基因的发现和分析对于进一步研究家蚕转座子的结构及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家蚕基因组序列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本论文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BmhAT的基因序列及蛋白结构域进行了分析。发现BmhAT与许多转座酶在序列上有较高的同源性,具有hAT家族转座酶所特有的三个保守区域,分别是Zf-BED、DUF-659和hAT二聚化结构域;同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DNA水平测定其拷贝数,发现BmhAT在几个家蚕品种以及野蚕的基因组中都存在多个拷贝,其中在法403中最高,P50中最低,这可能与转座子的可移动特性有关;利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测定BmhAT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BmhAT在脂肪体和后部丝腺中均存在表达,表达量分别约是参照基因A3的0.6倍和0.4倍。通过对BmhAT的定量分析,为后面进一步研究BmhAT蛋白的特性及表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通过大肠杆菌系统大量表达BmhAT融合蛋白,利用Ni+-NTA亲和层析等技术对该蛋白纯化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发现BmhAT蛋白能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但只有少量与Ni+-NTA柱结合,这可能与蛋白质本身的结构及性质有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蛋白抗原表位预测及抗原多肽设计,将片段截短成BmhAT1,从而进行蛋白表达纯化条件的初步摸索。首先采用DEAE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初步纯化,然后使用Ni+-NTA柱进行再次纯化,最终获得了纯度较高的蛋白质。通过对截短后蛋白表达与纯化的分析,有利于制备抗体进一步检测其在家蚕成体的真实表达。最后,采用BmNPV的Bac-to-Bac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BmhAT蛋白在BmN培养细胞和家蚕成体中进行了表达。结果发现,BmhAT蛋白能正常表达,但基本停留在培养细胞或家蚕血细胞内,很少能分泌到细胞培养基或者家蚕血淋巴中。利用橙色荧光蛋白OFP报告基因对BmhAT蛋白进行细胞内的核定位分析,在细胞的核心区看到了明显的荧光,说明BmhAT可能是一个核蛋白。通过对BmhAT蛋白在蚕体内表达的研究,为以后进一步分析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