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原产于我国,经过长期演化,形成其适于温带气候,春季开花、夏秋花芽分化、冬季落叶休眠的生长习性。牡丹虽然誉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但自然花期较短(约10天)且集中于4、5月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赏花的愿望。如何采取人为措施使其根据人们意愿在一年内其它季节开花,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如期盛开,已成为人们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根据牡丹的生态习性和开花生物学特性,利用综合栽培技术,使牡丹早于其自然花期而于春节开花的技术,称为牡丹春节促成栽培技术,俗称牡丹春节催花。牡丹催花过程可以分为催花植株的选择、适时解除休眠、合理调节温度、湿度与光照的管理三个阶段和环节,其中适时解除休眠是牡丹催花启动的关键。传统的催花方法采用晾根、涂抹激素等方法打破花芽的休眠,这种利用外部损伤、逆境和部分低温相结合打破花芽休眠的方法,其缺点是:花芽在外界环境中感受低温天数不足,没能彻底解除花芽的休眠而导致花小、有花无叶、有叶无花甚至催花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确定牡丹解除休眠的具体的低温需求量是急待研究的课题。另外,虽然人们对催花过程中许多栽培技术环节已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但对于催花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尤其是低温与催花植株激素类物质和营养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对催花生产中大量使用的4个牡丹代表性催花品种大胡红、银红巧对、肉芙蓉、乌龙捧盛的具体的需冷量、低温解除牡丹休眠过程中及移入温室后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做了研究,首次指出了牡丹解除休眠的低温量的具体值,从生理生化变化的角度说明了适量低温对牡丹解除休眠及温室内催花过程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牡丹催花过程的技术措施从理论水平上提供了依据。结果如下: <WP=7> 一定量的低温是解除牡丹休眠的有效途径,低温对牡丹解除休眠具有质的作用,不经过低温或低温不足则不能够彻底解除休眠,移入温室后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够开花 。采用7.2℃模式、0~7.2模式、犹他模式分别计算了大胡红、银红巧对、肉芙蓉、乌龙捧盛四个品种需冷量,结果如下:大胡红:544、536、715低温单位;银红巧对:481、473、595低温单位;肉芙蓉:502、487、596低温单位;乌龙捧盛:639、602、762低温单位。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低温解除牡丹休眠期间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花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休眠初期较低,随着低温的累积逐渐上升,休眠解除时达最大值然后下降;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花芽中,但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花芽中;花芽内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牡丹解除休眠进程的一个衡量指标。解除休眠期间,随着低温的累积,花芽及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花芽中可溶性糖含量休眠解除前达最大值;根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花芽与枝条中,花芽中淀粉含量在休眠解除前呈现与可溶性糖相反的变化趋势;枝条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说明碳素营养物质对催花过程中牡丹花芽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牡丹催花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牡丹在自然环境中解除休眠过程及移入温室后花芽呼吸强度的变化显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休眠的解除呼吸强度逐渐上升,解除休眠时达最高值,然后下降;移入温室后随着花芽的萌动呼吸强度又逐渐上升,而未解除休眠的植株在移入温室后呼吸强度保持很低的水平。呼吸强度的变化反映了牡丹催花的进程。激素物质在牡丹催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花芽中GA3与ZR含量的上升、ABA含量的下降均与休眠的解除密切相关,而IAA对花芽的发育无明显的作用。GA3与ZR是植株休眠解除的促进类激素因子,而ABA是休眠解除的抑制类激素因子。激素物质对花芽解除休眠的作用可能取决于激素类物质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