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语与英语的混用现象——电视连续剧《男亲女爱》中语码转换现象个案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ire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香港1842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97年回归中国,期间一百多年,英语成为了香港的殖民统治者的语言。英语作为强势语言,代表着权利与身份。粤语作为弱势语言,只能用于日常生活等非官方场合。两种语言的紧密接触导致了大量的语码混用和语码转换现象的出现。在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在使用粤语的时候频繁地插入英语。在粤语中使用英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始发于Weinreich(1953)。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香港粤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现象,尽管已经有学者如Pennington、Luke等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研究的语料大多采集于书面材料,而且,他们的研究兴趣限于语码转换的动因,鲜有涉及语码转换的语法问题。 在回顾与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了新的采集语料的方法,从一部题为《男亲女爱》描写现代香港社会生活的电视连续剧上记录了大量的语码转换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以香港粤语为基础语的粤/英语码转换的语法特点,指出英语成分在被插入到粤语时必须顺从粤语的句式结构。本文认同以香港粤语为基础语的粤/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话语策略的观点,并详细分析了各种策略的语用动机和语用功能。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香港的语言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大致结构。 第二章回顾了语码转换研究的各种路向以及其理论主张。本章还概括介绍了香港的粤/英语码转换研究的历程和成就。 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章讨论了借用和语码转换的相似和差异,确定本文所采用的语料为语码转换而非借用。 第四章统计分析了语料中以粤语为基础语的粤/英语码转换句中英语成分的词类特征,并以Myers-Scotton的“基础语框架模式”(MLFmodel)为理论依据探讨了这些粤/英语码转换句的语法特点,指出被嵌入到粤语基础语中的各种英语词类必须顺应粤语的句式结构。 第五章总结了Gumperz、Koziol以及于国栋等学者关于语码转换的话语策略功能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剧集《男亲女爱》中的以粤语为基础语的粤/英语码转换的各种话语策略功能。 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本章归纳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我们党来说,无疑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任务。但是在今天,我们党把这个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同志面前,要求在全党普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显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准确把握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就成为我们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同仇敌忾、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就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和平建设年代,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