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关于翻译中的杂合现象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一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学者更是将杂合现象作为其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杂合现象与译者的翻译策略,不仅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在翻译研究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围绕翻译应该归化还是异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归化意味着消除原文中一切陌生感和异域性,使译文读起来像原著,它以目标语为中心;而异化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特色,以保留文化差异及文化特色。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认为,译本更多的是两者的杂合。本文以《骆驼祥子》的英译本RickshawBoy为例,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照下,主要从四个方面即四字成语翻译、宗教术语翻译、方言翻译和一般句子翻译,分析了其中的杂合现象。研究表明:该译本是一个兼有归化和异化、以归化为主的杂合文本。
这个结合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个案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归化和异化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的。译者若将强势文化翻译到弱势文化中,不能一味的采用异化策略,这样会进一步加强大国的殖民地位,不利于弱势文化的自我肯定及发展壮大,而应该注意到杂合的重要性;译者若将弱势文化翻译到强势文化中,也不能一味的采用归化策略,这样将不利于强势文化的创新与改造,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杂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