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樂教文獻評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樂教的產生和建立由來已久。傳說早在五帝之時,音樂就被作為教化胄子的內容之一。至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使音樂教化得以發展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繼承周公創制的“禮樂制度”,在以墨、法為代表的反對聲中,極力推崇用禮樂來引導教化百姓,實現政治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由此可以看出,樂教貫穿在先秦時期教育制度的始終,是值得重視和關注的。因此,本文選取先秦時期儒家經典中的樂教為研究視角,將先秦儒家樂教文獻進行彙編箋注並進行簡要評述,以期為儒家樂教的深入研究提供較為完善的文獻資料。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體現在論述儒家樂教的理論問題和說明文獻選擇有關問題上,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先秦儒家樂教的含義及範疇。中國古代音樂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因此,先秦時期的樂教是包含了詩、樂、舞三者的共同作用。“樂教”一詞最早見於《禮記·經解》,其文曰:“廣博易良,樂教也”。其交代了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即是培養具有寬廣博大的胸懷和簡易善良人格的君子。第二,先秦儒家樂教實施特點及意義。作為先秦儒家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樂教具有口耳相傳、貫穿人的一生和符合物候及陰陽規律的三個特點。通過不斷地教育,在國家的政治統治、君子的道德培養和儒家的審美原則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第三,對本篇論文文獻材料的選擇進行說明。先秦儒家樂教文獻內容龐大,體系複雜,由於個人能力及精力有限,本文只以《十三經》內容為主加之《荀子》《呂氏春秋》為整篇論文的整理範圍。本文的凡例介紹了文獻評注的體例。本文的文獻箋注部分按照《十三經》(依原目)、《荀子》、《呂氏春秋》次序排列,每部書正文前針對本書中所涉及樂教問題進行概括式總結,每一部書的每一篇後圍繞選文內容進行簡評。正文的注釋部分對不同時期各家的校記、注釋和評論的成果進行考辨,對其中漏注和有誤的地方重新加以注釋和更正。
其他文献
师范生是为从事教师这种工作而做准备的独特的社会主体,其创新素质具有职业性、预备性、模拟性的特点,所以师范生的创新素质是预备性的教育创新素养.培养师范生创新素质可以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和帧间梯度信息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目标分割算法。首先,在利用亮度信息对背景建立自适应高斯混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前景的粗分割;其次,由于视频信号的亮度和色彩分量随光照突变有较大的改变,导致大片背景的高斯模型产生错误匹配,误判为前景,为了提高高斯模型分割算法的鲁棒性,结合结构梯度互相关函数对分割结果进一步校正,能适应剧烈的光照变化;最后,利用数学形态学进行后处理,消除影子和孤立的噪声点。
在长期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实际的地形表面是一个各向异性、非线性的2维场,且地形的自相似特性在整个尺度空间上并非恒定的,而是与度量的尺度范围相关。由于传统的自相似随机场的构建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地形的实际特性,因此提出一种首先应用多尺度自相似随机场构建各向同性地形表面,然后引入表征各向异性的结构滤波器,再通过谱变换构建具有各向异性的多尺度自相似地形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形构建方法不仅能够反映实际地形
为了准确地从地图上获取地形高程信息,在对等高线形状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等高线形状变化的相似性规律;然后根据该规律研究出了描述等高线相似性传递的2维整体内插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现有的图形内插算法,并提出了基于物理场概念的等高线相似性传递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应用效果,分别对一模拟数据和一实际等高线数据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物理场概念的等高线相似性传递模型不受
内科病房的病种较其它病房相比,具有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且多是慢性疾病的特点,尤其是老年患者.这些特点决定了内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大,护理程序繁琐,而老年患者的自行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