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新疆乡约制度研究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_287229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乡约形成于北宋时期的《吕氏乡约》,明代时得到官府的提倡,在清代得到官府的普遍推广。乡约在最初之际,是中国基层社会中在某一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内社会成员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组织、制度的总称,亦称之为“乡规民约”。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就将“乡规民约”解释为“中国基层社会组织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又称乡约”①。随着历史的发展,乡约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广,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扩展,不再单单指乡规民约。对于乡约的内涵,学界多有述论。如段自成先生就把乡约概括为四种含义②,其一指的是乡规民约;其二是指宣讲活动,即各乡约在“每月朔望讲读圣谕或乡规民约的活动”;其三指乡约长、约长、约正;其四为民众推举并经官府许可或根据官府的强制,依照地缘或其他关系组织组织起来的基层社会组织。而本文研究民国时期新疆的乡约定义为第四种。新疆乡约相比之内地则出现相对较晚,在乾隆时期随着内地移民屯田的浪潮被引入到新疆。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对新疆政治体制实施大范围的调整,乡约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及日益强化的管理职能,成为了清政府取代伯克制的重要举措,适应了新疆特殊的社会、人文和地理环境,从而得到普遍推广。本文共分五部分来研究民国时期新疆的乡约制度。第一部分阐述了民国时期新疆乡约的推行情况。本部分首先叙述了新疆乡约推行普及的原因,通过分析来探究官府推行乡约的动机和目的。第二部分从乡约的组织方式、乡约的选任及任期年限和收入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民国时期新疆乡约的组织形式。第三部分通过对新疆乡约的催科、稽查和基层司法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新疆乡约的综合化管理职能。第四部分则主要分析在新疆特殊的社会、人文及地理环境下,新疆乡约呈现出与内地乡约不同的独特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五部分则通过对民国时期新疆乡约的发展脉络,探究乡约制度对这一时期新疆社会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基本上是按照"文成于三"的模式来建构的。所谓"文成于三",意思是"三"不仅体现于《红楼梦》的主体框架和情节线索上,而且还普遍地存在甚至融化于《红楼
本文阐述了GMSK调制解调的原理与特点,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在FPGA中的硬件实现方案,同时给出了GMSK信号调制解调的仿真图。
森林与水关系研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为了研究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运动过程与运动机制,本文以北京山区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等典型林分为研究
对电厂电除尘器正压式仓泵系统的排气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一种将排气排入电除尘器进口水平烟道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可利用的电除尘器漏风率裕量和处理烟
本刊2006年第12期刊登了陈红老师的“罗马法”教学实录,并组织了讨论。本期的“备课日记”反映了陈老师教学思路的形成过程。教学研究的文章可以写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叶小兵
日语空间名词"うえ"与汉语方位词"上"虽同形近义,但仍有细微差别。为抑制容易发生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从语义、句式、名词的场所性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
刑罚轻缓化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机组成,原本是刑事实体法领域的概念,主要表现为慎用生命刑、降低自由刑适用比例以及加大罚金刑与社区矫正的适用等发展趋势。作扩张理
1924-1927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时期,一大批知识青年纷纷投身其间。他们大多来自晚清的乡村社会,经受着近代以来乡村的衰败命运,同时他们又多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