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猕猴桃(zhonghua kiwifruit)在国内主产区耐藏性均较好,但是,山东淄博生产的果实,无论常规农药防病,还是采用有机食品生产规范防病的果实,采后低温自发气调(MA)贮藏或者标准气调(CA)贮藏30d后,出库货架期均发生软化即软腐现象,且发病率高达85%以上。为此,企业委托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培方式果实,在不同温度、气调、生理调节剂、防腐剂处理条件下的耐藏性,明确采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货架期软化机制;特别是货架期优势致病菌及其防治效果,分离货架期优势致病菌,筛选出应用效果好的抑菌剂。首先,果实耐藏性研究结果表明:(1)采前套果实袋栽培的猕猴桃果实,耐藏性显著提高,货架期软化腐烂病显著降低。其中,果实袋D-5效果最为突出,0℃贮藏150d,果肉硬度、SSC、TA分别为8.30 kg cm-2、18.5%、0.96%,均高于未套果实袋对照组,软化后腐烂率较低,仅为10.3%;(2)不同温度处理结果显示,0℃最有利于猕猴桃贮藏,-2℃产生较严重的冻害现象;(3)猕猴桃气调贮藏的CO2最佳浓度为5%,可以有效的减缓代谢衰老作用,且未造成伤害。其次,货架期试验表明,贮藏期越长,货架寿命越短。0℃贮藏50d的果实货架期与贮藏0d的果实相近,可达到15d以上,而贮藏100d货架期约12d,贮藏150d货架期约9d。其中,0℃贮藏50d时,货架期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均出现活性高峰。贮藏100d、150d时,货架期3种酶的活性均未出现高峰,且呈下降趋势。再次,货架期优势致病菌分离试验表明,共分离得到病原菌5种,通过回接试验证实均为猕猴桃的病原菌。经过病原菌镜检观察,初步判断,分别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spp.]、灰葡萄孢菌属[Botrytis cinerea]和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 sp.]。其中,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灰葡萄孢菌属[Botrytis cinerea]为货架期主要病原菌且初步推断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为软腐病致病菌。最后,针对拟茎点霉、青霉和灰葡萄孢菌等猕猴桃致病菌,筛选出杀菌剂9种,分别进行离体和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80%多菌灵对于猕猴桃3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离体抑菌试验中,80%多菌灵在拟茎点霉、青霉、灰葡萄孢菌中形成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4.0 mm、45.0 mm、42.0 mm;活体抑菌试验中,80%多菌灵分别和拟茎点霉、青霉、灰葡萄孢菌接种的猕猴桃果实发病率分别为17.9%、22.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