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我国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衰弱现况,了解自然常速和双重任务下不同衰弱状态的糖尿病患者的步态参数特征,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状态与不同任务行走步态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同质化管理的两个院区的内分泌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9月,共获得资料251例。人口学资料采用自编问卷?认知状态采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收集,衰弱程度采用Fried表型量表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非衰弱组,采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IDEEA)定量?客观收集3组患者的步态参数数据。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衰弱状态下自然常速与双重任务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采集251名糖尿病患者中,其中,衰弱者54名(21.51%)?衰弱前期者104名(41.44%)?非衰弱者93名(37.05%)。(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999)是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不害怕跌倒(OR=0.324)?女性(OR=2.545)?患病数量(OR=1.385)?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OR=0.327)是衰弱的影响因素。(3)自然常速行走测试: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间步速?步频?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衰弱组和衰弱组间跨步时间?步速?步频?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间步速?步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双重任务行走测试:非衰弱组与衰弱前期组间步速?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衰弱组与衰弱组间跨步时间?步速?步频?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前期组与衰弱组间步长?步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研究中不同衰弱状态的下双重任务行走测试与自然常速行走测试的步态参数相比,在跨步时间?步速?步频?步长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在调查的251名患者中,有41.44%的患者处于衰弱前期状态,21.51%的患者处于衰弱状态。(2)与非衰弱者相比,女性是衰弱前期的危险因素;害怕跌倒?患病数量多?女性?Hb A1C水平高是衰弱的危险因素。(3)在自然常速行走测试中,与非衰弱组老年人相比,衰弱前期组的步速减慢?步频变少?步长缩短;衰弱组跨步时间延长?步速减慢?步频变少?步长缩短;与衰弱前期组老年人相比,衰弱组步速减慢?步频变少。(4)在双重任务行走测试中,与非衰弱组老年人相比,衰弱前期组的步速减慢?步长缩短;衰弱组跨步时间延长?步速减慢?步频变少?步长缩短;较衰弱前期组相比,衰弱组步长缩短?步速减慢。(5)研究对象不同衰弱状态下的双重任务行走步态性能较自然常速均更差,提示行走过程中添加认知干扰物可能会干扰老人的步态,因此,老年人行走时应尽量避免过多分散注意力造成步态不稳而出现严重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