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道德观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批判了资产阶级道德观的虚伪性,全面阐述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定义、特征、基本观点和基本范畴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竞争愈发激烈。同时,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道德观不断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加强社会公德,维持社会秩序,系统梳理马克思的道德观,对新时期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共分为三个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的道德观的形成。马克思的道德观产生于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追求发财致富的本性,使其不断剥削压榨劳苦大众,这是马克思道德观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在揭露资产阶级道德非人性化的同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哲学家的道德观,最终形成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道德观。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的道德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道德是利益的反映,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是一定社会时期具体的、历史的道德。道德的基本问题包括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基本范畴包括自由、良心、平等及人道主义等。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的道德观的当代价值。人与人层面,马克思的道德观可以规范个人行为调和利益矛盾。人与社会层面,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可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层面,提高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一方面,道德观作为上层建筑,可以内化为道德主体的意识形态,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提高社会公德,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以马克思科学的道德观为理论指导,对我国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