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文章通过对大溪文化生产工具的研究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现象。首先文章整理了目前大溪文化生产工具的考古发现,详细梳理的几个重要遗址中生产工具的发现情况。文章将大溪文化分成峡江地区、洞庭湖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来进行研究。比较了各地区生产工具的差异,峡江地区生产工具种类起源,渔猎工具和农业工具都较为丰富,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区,渔猎工具则十分罕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峡江地区,山高峻岭,河流湍急,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农业耕作,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所以在峡江地区渔猎经济成为了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洞庭湖和江汉平原地区则,土地平坦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所以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区,生产工具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其次通过对生产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当时农业、渔猎、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峡江地区渔猎经济十分发达,手工业主要是以制骨、纺织为主。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江河的出口的河滩上。整体来看,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渔猎和手工业发展较快。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石铲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的发展,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来从事手工业劳动,主要是纺织、制陶、制玉等,通过在三元宫遗址中发现的白陶盘可以认为,当时的制陶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后通过对大溪遗址墓葬中,随葬生产工具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当时社会分工的情况,在女性墓葬中经常发现有陶纺轮、骨针等手工业工具,反映了当时女性主要从事纺织、制骨、制陶等社会劳动。而男性墓葬中常发现,石斧、石锄、石凿、石镞等工具反映了当时男性主要从事大体力的砍伐、渔猎等社会劳动。还比较了峡江地区发现的大、中、小三类石器也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的情况,可能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存在的社会分工现象。同时,通过对大溪遗址墓葬中,随葬生产工具早晚的差异,讨论了当时社会结构的问题,从男性随葬生产工具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从早期到晚期,男性随葬生产工具的数量逐渐增多,表明男性参与大量的社会生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