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自古以来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经济发展,文化独具魅力。唐代作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该时期的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就更具意义。本文力图通过不同群体在诗文中对山东各方面的描写来完善山东概貌的同时,分析不同群体描述相异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唐代不同时段关于山东诗文数量的变化,进而了解唐代文化上儒、释、道文化碰撞交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趋势。山东在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经济优势的同时,也受整体时局、环境的变化,为两宋时期山东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从而加深对山东在唐代处于一个独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地位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关于唐代诗文中当今山东地区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山东的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唐代诗文中有关山东的经济、文化描写入手,第一部分追溯唐以前诗文中关于山东经济文化的描写记叙,进而了解唐以前深厚的经济文化底蕴,是唐代山东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之一。第二、三部分重点着墨山东唐代经济文化的概貌,通过诗文来了解唐代山东的自然概况,进而了解唐代山东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由此引出唐代山东诗文中的士风民俗,而唐代山东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其在对外交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在诗文中有所体现。第四部分对不同群体在诗文中对山东不同的经济文化意象进行分析,并以李白、圆仁为个案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群体差异性比较,加深对唐代山东及唐代整体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认识。第五部分则就初唐、盛唐、中晚唐山东诗文数量的变化差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认识到唐代山东在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经济优势的同时,也受整体时局、环境的变化,呈现出独特性、时代性的特征,为当今山东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