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的婚姻家庭理论出发,以社区情理、符号互动论为支撑点,主要运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人类学日常生活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枝江市Z村的个案调查,对中国农村婚姻支付进行了研究。从基础性经济支付,行为性支付、信仰性支付、工具性支付四个方面对农村婚姻支付的变迁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理论综述以及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和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调查地点的选择和基本概况以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并对样本村婚俗进行了一定的介绍。
第三部分,对农村婚姻支付的变迁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两个时段婚姻支付的变化状况,提出:基础性经济支付增幅较大;行为性支付变化不大,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继续保持,专业劳动有了新的待遇;传统信仰的淡化带来信仰支付的递减;供选择工具的增多为变化带来了可能,但社区舆论压力和婚姻圈的增大却并未使支付增加。
第四部分,论述了劳动发展阶段、家庭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文化等对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的影响。
第五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并就新时期如何以优化社会环境的方式来解决婚姻支付中的盲目消费,从而构建一种文明向上的风貌展开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