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希尔·哈米特,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开创者,对后来的硬汉侦探小说家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病症,赢得了民众对他的喜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畅销小说,这为他后来进入好莱坞奠定了文学和社会的基础。哈米特的长篇小说中,只有三部被好莱坞改编,分别是《马耳他之鹰》(被改编过三次)、《玻璃钥匙》(被改编过两次)和《瘦子》(被改编成一个系列),它们分别被不同的制片厂买走,尝试了多种类型的改编,而这些改编贯穿于古典好莱坞时期。本论文吸收了杰弗里·瓦格纳对改编的三种方式的分类方法,把小说与改编电影放在一个平等的对话位置,把改编分为紧密型改编、松散型改编和居中型改编。同时,本论文结合了莫·贝加的改编经济学和达德利·安德鲁的改编社会学、改编美学的研究方法。因为,古典好莱坞的运行本质,是以片厂制为中心的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业体系,改编某部作品,它首先考虑的不是还原原作,而是如何利润最大化。所以,改编经济学应该优先对待。在改编经济学的基础上,我们会再次考察改编社会学和改编美学,从而挖掘经济因素以外的社会学和美学成因。第一章从改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制片厂和电影审查之间的拉锯在哈米特小说改编电影中的体现。本论文试图以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依据(一个是1934年《制片法典》的严格执行,另一个就是1938年司法部对主要电影公司提出反垄断诉讼)分出三个小节,来讨论两大时间节点前后哈米特小说的改编策略。第一节是前法典时期的底线触碰,探讨的是1931年版本的《马耳他之鹰》;第二节是1934年后的两种改编策略,分别探讨了1935年版本的《玻璃钥匙》和1936年的《撒旦遇见淑女》;第三节是改编中的黑色性呈现,分别探讨了1941年版本的《马耳他之鹰》和1942年版本的《玻璃钥匙》。第二章从改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明星在哈米特小说改编电影中作用,主要聚焦的核心是那些能够给影片带来成功的明星。第一节是作为“模范夫妇”的威廉·鲍威尔和玛娜·洛伊,所涉及的电影是《瘦子》系列。第二节是颠覆原著侦探形象的亨弗莱·鲍嘉,所涉及的电影是1941年版本的《马耳他之鹰》。第三章从改编美学的角度出发,关注表现主义美学对后期哈米特小说改编电影的影响。到了1940年代的好莱坞,表现主义美学对哈米特小说改编最突出的两个影响是:封闭空间的视觉呈现和镜头内部的戏剧性。所涉及的电影是1941年版本的《马耳他之鹰》、1942年版本的《玻璃钥匙》,以及《瘦子》系列后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