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寒”土地上的“诗性”之花——论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木蕻良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旬的著名东北作家,其小说及其生平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片沃土,论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作家文学以及满族作家文学的视角,力图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为端木蕻良及其作品恢复定位。 按照“知人论世”的唯物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解决有关一直以来对该作家的不公正的文学价值的评价和由此展开的作家定位的评价。 在艺术创作的功能表现方面,端木蕻良和其他东北作家一样,高举着乡土的大纛,在“荒寒”的创作土壤中耕耘“诗性”的萌芽。而与同类作家不同的是,他的文笔更加华丽、铺张更加奢华、结构更加宏大、描写更加细腻,再加上与作品的艺术性本身不相符合的文学定位,使端木成为一块不易发掘的盲区,更是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一处佳境。相对于其他东北作家,端木在其作品中对“荒寒"特点的体现无疑是水银泻地式酣畅的,无论是对土地的主人、土地的征服者、土地的神性、母性和土地文化的符号体现,都如其自己在《土地的誓言》里所说的“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样,成为“直立”的东北文化。 从端木作品的文学特点上批评、发掘和超越是本文的出发点,落脚于端木蕻良及其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在艺术上超越时代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以外,本文也尝试用语境分析和评价的方式对端木的个人生平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在追求文本内部精神的同时也兼顾“人性化”分析作家的手段,从“人”的角度开掘“人的作品的思想”。性情率真的端木就像一位诗人一样不吝笔墨地以天地为幕,时光为轴,对自己的细腻、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手术刀”般的刻划、“交响乐”般的演绎。这就是“诗人”的端木;同时端木在一生中更多时期更如古诗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形单影只不断被孤立、被否认、被误读的“独行者”。本文对端木的边缘化地位和作家内心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打开一扇透视端木蕻良内心世界的视窗。 端木的文风是温婉的,笔触是虚幻的、朦胧的.却给人以强烈的诱惑。可以说他的小说是不分行的叙事诗。从他的才情到心情,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另类的东北作家的影子。由于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和特殊成就,他的作品理应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作家文学创作和满族作家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湖南苗族作家向本贵致力于乡村小说创作二十多年,一直关注生存在中国落后农村农民兄弟的苦难命运,为农民而写作,以农民为本位的创作思想体现了“民生”价值。向本贵作为一位新世
《国语》是先秦重要典籍之一,全书以记“语”为主,反映了战国中前期汉语的使用情况。它上承甲骨文为代表的上古前期汉语,下启《吕氏春秋》、《荀子》、《史记》等上古中后期汉语
会话分析强调研究在自然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因此以往的会话结构的分析都集中在日常会话上。有技术介入的会话同样是自然状态下的会话,但是技术的介入促使完整的会话结构的心理预
由于女性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人物形象一直处于被“再表现”的位置,被主观地塑造和赋予价值。男性作品来规范解释女性的行为举止,往往以男性为中心,把女性纳入“内”的规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