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与医学——《呐喊》《彷徨》研究的科学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一生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时期亲人的病患和死亡带给鲁迅深切的创伤性体验,自身多病易感的体质更是让他亲身体味到患病的痛苦,留学日本的学医经历和对医学持续终生的关注深化了鲁迅的疾病体验,形成了鲁迅独特的医学思维模式。病的意象和病的叙事几乎充斥着鲁迅所有的作品,在鲁迅小说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以鲁迅与医学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鲁迅的疾病体验和医学思维入手,试从医学科学视角研究医学与鲁迅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鲁迅的患病体验和医学知识对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大多患有身体或者精神疾病,鲁迅对这些人物的疾病症状的描写达到了医学病理学症状的真实性高度,并对人物的患病原因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予以揭示。其次,作为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医生”在鲁迅的小说文本中几乎处于缺席状态,鲁迅的医学经历使鲁迅对小说中仅有的医生形象刻画地丰满而耐人寻味。最后,《呐喊》《彷徨》中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医学环境中,整个中国在鲁迅的笔下似乎就是一个大病院,在医学真实之外,鲁迅小说中人物普遍的医学处境和由此折射的中国社会的现状表现了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超之处。  由疾病体验和学医经历形成的医学思维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首先,目视、诊病和治疗的特点及功能使得鲁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学疗救病人程式的影响,使其在借助有关医学意象进行叙事的同时借用医学的诊病程序形成独特的“生病——救治——生或死”文本建构模式。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与医学有关的专业术语,让读者在直观意义上感受到鲁迅文本中医学的在场,在非医学语言的诉说中,鲁迅依然保持了对病态的持续关注。由此,鲁迅的小说语言始终渗透着浓浓的药味。再次,鲁迅医生手持解剖刀式的冷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冷峻乃至冷酷的氛围,鲁迅火一样炽热的感情包容在冰一样的冷静中,因此,鲁迅的小说形成了寓热于冷的叙述风格。最后,鲁迅以疾病作为构架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桥梁,使得作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扩大容量,使思想的表达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就语文教研员来说,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中坚分子,同时在任课的过程中,也是对课程教育改革目标达成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角色。主要就语文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担任的历史新使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女性从沉重的压迫中觉醒,走上了独立之路。受到女性解放思想冲击的现代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知识女性”形象,展现了这个群体的血泪讴歌。与
20世纪50-70年代,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占据了当时文学传播的中心,并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梳理这些文艺作品在当时历史语境
本文以母语环境下的6位匈牙利学生为实验对象,从听辨实验和声学实验这两种实验方法中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匈牙利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的偏误情况,
学位
青野季吉是1920-1930年代日本极其活跃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他的理论曾被视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第二斗争期”的指导思想。他以“目的意识论”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在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