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表面纳米金属颗粒增强MSM型紫外探测器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探索紫外光源在紫外光刻机、紫外消毒、紫外养生等方面的应用时,对紫外光的探测必不可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紫外探测器性能优缺点各异,缺乏良好的性能提升。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除了具有大的禁带宽度,良好的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特性外,对于紫外光的敏感性,以及相对成熟的高阻SiC外延制备技术,使得SiC成为制造紫外探测器不可多得的材料。目前的SiC紫外探测器中,以金属-半导体-金属型(MSM)居多,然而SiC MSM型探测器低的探测性能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本论文中,首先利用半导体器件制备工艺建立了SiC MSM型紫外探测器的制备流程,细化了工艺细节,研制出SiC MSM型紫外探测器;然后在SiC MSM型紫外探测器表面制备了纳米银(Ag)和纳米铝(Al)金属颗粒,研制出纳米金属颗粒增强的SiC MSM型探测器;最后测试并研究了纳米金属颗粒的增强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与SiC MSM型紫外探测器相比,纳米Ag颗粒增强的SiC MSM型紫外探测器,在偏压5 V时,使用汞灯和氘灯照射,灵敏度分别提高了14.4倍和6.5倍,在380 nm波长下,响应度提高了3.87倍。对于纳米Al颗粒增强的SiC MSM型紫外探测器,在偏压5 V时,使用汞灯和氘灯照射,灵敏度分别提高了28.6倍和36.8倍。220 nm波长下的响应度为0.165 A/W,是SiC MSM型探测器的3.93倍。由于纳米金属颗粒的附着,减少了探测器表面的漏电通道,降低了探测器的暗电流。利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原理,对纳米金属颗粒增强探测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密度泛函微扰理论(DPFT)方法,相互关联势采用一般梯度近似(GGA),优化计算了金属钒(V)的晶格结构,能量,电子能带以及态密度,声子色散结构以
最近,随着晶体管缩小到量子尺度,传统半导体器件的继续集成化发展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因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新材料、新设计和新特性的原型器件,希望获得新一代的功能器件
理论预言B-C-N化合物可能存在多种结构并且其某些亚稳相可能具备优良的热学、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及潜在应用价值,也将是金刚石和c-BN的优良替代品,因此该类材料的合成研究
使用InGaN/GaN多量子阱作为有效吸收区的p-i-n型太阳电池是Ⅲ族氮化物基太阳电池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由于外延生长的Ⅲ族氮化物材料仍存在较高密度的缺陷,因此由其制作的太阳电池结构、电学特性和工艺将受其影响。本论文从太阳电池器件角度出发,制备了高开路电压的InGaN/GaN多量子阱太阳电池。具体研究了与p-GaN低接触电阻的工艺条件及其对太阳电池影响、ITO电流扩展层的影响、p-GaN表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