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Lay Voice to "Expert" Voice: Counter-argument as a Discourse Strategy in Polylogue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论是一种口头的合理的社会行为,旨在对他人的意见提出异议,甚至说服他人。语用论辩理论,作为论辩修辞批评的一种方法,为辩论的研究提供了两个视角,即语用视角和辩证视角。语用视角涉及辩论每个阶段中的言语行为,辩证视角注重辩论的合理性。反论,作为辩论的一种形式,对已存在观点怀疑、批判、甚至反驳。   多人会话被认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互动形式。考虑到多人会话中话语权力的不平等,本研究定性地分析了从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我们》栏目搜集的语料,研究在多人会话的语境下:   (1)话语强势者与话语弱势者如何辩论?   (2)话语弱势者所使用的辩论策略,即反论是如何实现的?其局部语境、开始的   主要句型结构、及展开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   (3)反论所取得的交际功能是什么?   (4)反论的机制是什么?   基于会话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用论辩理论的联系,本研究提出反论的实证研究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框架的引导和语料的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反论过程中,语用论辩理论的两个视角紧密联系,分别体现在反论四个阶段的言语行为中,以及实现反论的具体言语形式中。   本研究得出两大结论:一方面,从宏观上来说,在整个节目过程中,话语强势者(主持人和嘉宾)的话语权力很明显,他们提出、捍卫、并总结论点。这些论点被称为专家观点,一般会被其他参与者接受。话语弱势者(现场观众和在线观众)表现出在话语上的弱势,但他们勇于用反论这一辩论策略去质疑、挑战、甚至反驳专家观点。   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说,本研究对反论进行描述和解释。本研究发现:在冲突阶段,反论的局部语境在于当话语强势者多次发表论点,激发话语弱势者抢夺话语权;在开始阶段,反论主要以否定句和反问句这两种特定的句型开始;在论辩阶段,反论主要以叙述故事和评价进一步展开;在结论阶段,反论能挑战权威及说服他人,使普通观点成为准“专家”观点。此外,本研究还应用语用论辩理论,从语用视角的四个言语行为和辩证视角的论辩合理性解释了反论的机制。   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丰富了对论辩、普通/专家观点、多人会话、和媒体机构性话语的研究,并为话语弱势者提供了争夺话语权的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教师话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对于任何课堂教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教学中。本文即是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大学非
学位
儿童本位论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引导着儿童文学翻译。本论文试图改变儿童文学翻译的传统理念,引入新的对话性理论,给儿童文学翻译带来一抹新意。   对话性理论极少运用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