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了解雷帕霉素、PLA以及两者结合后对实验动物体内血小板在支架部位沉积的影响并为其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提供试验数据支持,本研究探索:可降解PLA涂层雷帕霉素L605钴铬合金支架(实验组)、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涂层雷帕霉素洗脱钴基合金支架(商品名火鸟2支架)、PLA涂层L605钴铬合金支架、L605钴铬合金裸支架置入3天后血小板在支架表面的沉积情况以及之间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99m>TC体外标记血小板并回输体内进行γ计数、放射活性测定的方法,以未置入支架的髂动脉的血小板沉积情况为基本参照,定量研究不同支架置入髂动脉3天以后体内血小板在支架部位的沉积及其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核素显像及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定性研究血小板沉积情况。
定量研究:按表1在每只兔子的左右髂动脉处分别置入一个支架,共置入5个可降解PLA涂层雷帕霉素支架、5个火鸟2支架、5个裸金属支架、5个PLA涂层支架。3天后从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并分离血小板,用<99m>Tc标记血小板后回输体内,2小时后麻醉动物进行核素显像,以确定核素全身分布及在支架部位有无核素显影,处死动物取材后再重复核素显像,并和之前的核素显像比较,以证明核素聚集部位是否是支架安放部位。同时将支架置入的髂动脉段、未安放支架的髂动脉段放入γ井中计数,并抽取全血标本以测定游离和细胞结合<99m>Tc的活性及血小板计数,并计算出血小板沉积数,最后将取材的标本(支架置入的髂动脉段、未置入支架的髂动脉段)制备成扫描电镜标本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支架置入的血管段血小板沉积的差异。
本研究所用支架均由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携带雷帕霉素的剂量为9微克/毫米支架,PLA的剂量为400微克。
一、<99m>Tc标记血小板的方法学评价。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反复实验,改进了目前国内现有条件下<99m>Tc标记血小板的方法。结果表明:当还原剂酒石酸亚锡溶液PH值为3、亚锡离子浓度为4.5mmol/L、水浴时间为30分钟时,血小板标记率最高且较为稳定,为(29.7±3.6)%,并且能使血小板保持一定的活性。
二、放射性核素体外显像结果:
本研究在<99m>Tc标记的血小板回输体内后引入核素显像的方法,动态观察核素在全身的分布情况,同时着重了解安放支架部位是否有核素聚集。首先发现:在回输标记血小板2小时后全身核素分布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此时,用双探头SPECT(Siemens,E.CAM)进行全身平面显像,共采集300K计数,结果显示:核素主要浓聚于肝、脾、双肾、膀胱及安放支架处,其中可降解PLA涂层雷帕霉素支架显像最为明显,裸金属支架部位不显像,其余2个支架组部分显像并且不明显。然后,对支架置入部位进行局部显像,共采集100K计数,结果显示:核素在部分安放支架部位有核素聚集并显像。最后,处死动物将安放支架血管取走后,再次进行核素显像,发现原支架安放部位几乎没有核素的浓聚。
三、不同支架对血小板沉积影响的定量研究:
本研究以可降解PLA涂层雷帕霉素支架为实验组,以PLA涂层支架、火鸟2支架、裸金属支架为对照组,以未安放支架的髂动脉组为空白对照组,以血小板沉积数为指标,比较各组对血小板沉积的影响差异,结果如表2、表3。在血小板标记率及全血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上,各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备注:A:可降解PLA涂层Rap锄ycin L605钴铬合金支架组 B:可降解PLA涂层支架组 C:火鸟2支架组D:L605钴铬合金裸支架组 E:未安放支架的髂动脉组结果表明,可降解PLA涂层Rapamycin L605钴铬合金支架较对照组火鸟2支架明显增加血小板沉积,PLA涂层支架本身也显著增加血小板沉积。
四、扫描电镜结果:
本研究对实验组、对照组支架置入的髂动脉段以及未置入支架的髂动脉段进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合血小板人工计数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定量分析结果一致,PLA涂层携载雷帕霉素支架组在支架部位的血小板沉积在所有组中最多,其次血小板沉积较多的是火鸟2支架组和PLA涂层支架组,BMS支架组在支架部位的血小板沉积较少,未置入支架髂动脉组局部血小板沉积最少。
1、经过本研究改进的、在国内现有实验条件下利用<99m>Tc标记血小板的方法,具有标记率较高、稳定、血小板活性受影响小、简便廉价等优点,是目前国内标记血小板方法的理想选择。
2、支架所携带的雷帕霉素及可降解PLA涂层在体内分别能增加支架部位血小板的沉积(P<0.05);可降解PLA涂层雷帕霉素支架较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涂层雷帕霉素支架能更进一步的显著增加支架部位的血小板沉积CP<0.05),此点在支架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