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是时代的主题。兴起于二战之后的国际和平学,一直专注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并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传统儒学并没有明确探讨“和平”,但却有大量相关的论述,对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以及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沟通传统儒学与现代和平学的联系,让两者在相互对话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首先,从总体上探讨先秦儒学和平理念。先秦儒家没有直接谈到“和平”,却有大量关于“和”的论述。“和”不是“和平”,却是一种高级的“和平”,儒家“和”的理念,对于今天和平学建设的诸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先秦儒家并没有完全否定暴力,但对暴力的使用给出了严格的限定,并对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甚至涉及到对“结构暴力”的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先声。对儒家“和”的理念与以及“暴力”观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儒家的“和平观”,为儒学与和平学的沟通,提供一个直接的切入点。 其次,深入论述先秦儒学礼制思想。“礼”是先秦儒学的核心理念,对“礼”的分析,有助于对先秦儒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礼”也是近代最受批判的儒学理念,在和平学与儒学的对话中,“礼”是首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就“礼”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反思。“礼”的设置是为了维护一定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并不是外在的强加在人身上的,儒学将其扎根于内在的人性基础上,因此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礼”的设置不是为了给人以枷锁,而是通过发展健全人性而寻求社会的和谐。“礼”有一定的强制性,现实社会需要秩序,任何秩序的形成,都可能带来结构暴力,但秩序本身不是结构暴力。以“仁义”为内核的“礼”,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对于今天探讨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先秦儒学的相关理念及其与和平学的关系: 一、从内心和平层面探讨先秦儒学心性修养论。内心和平是现实和平的重要基础,内在心灵对于外在现实有着强大的作用,内心失衡,可能会成为暴力的根源,而内心和平,则能成为创造现实和平的重要力量。内在心灵深受外在现实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如何保持一颗自然宁静的心?由“诚意正心”开始的儒学,对此有着大量的阐述。心性之学在宋明儒学中被发展到了极致,而在先秦儒学中,也早有深刻论述。孔子的仁者不忧,孟子的浩然之气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心性之学。 二、从社会交往层面探讨先秦儒学人际关系论。人与人在社会中该如何相处?先秦儒学给出两个答案,一是以“孝悌”为核心,建立脉脉温情的伦理社会。二是以“忠恕”为基础,构建仁义忠信的人际交往体系。儒家最为重视孝悌,将其看成人性的根本,维护这点,便是维护人性,扩充这点,便是发展仁义,儒家的理论在人天生的血缘亲情中找到了坚实的依据。“忠恕之道”以“忠”为基础,以“恕”为表现,对于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人际交往的诸多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从国际关系层面探讨先秦儒学的王道思想。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必然要和其它国家发生各种关系,既要处理好国内问题,同时又面临着国际的压力。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儒家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王霸之道。一方面对内要施以仁政,另一方面对外则要讲究信义,这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王道思想,探讨的是一个国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崛起,而这是一种和平的崛起,一种充满力量的崛起,这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从天人关系层面探讨先秦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态安全是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生态危机对人类的长远发展已经造成严重威胁,不仅可能成为大规模国际冲突等直接暴力的根源,甚至会造成人类家园的毁灭。强调天人相胜的西方现代文明,正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造成巨大的破坏。在全球反思生态问题的今天,先秦儒学对天的敬畏,以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更具有突出的意义。 最后、构想建立“儒学和平学”。构建“儒学和平学”,有着其迫切的现实需要与深厚的基础。儒学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想资源,是我国和平学发展的重要财富,而借“儒学和平学”的研究,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对于我国的和平崛起也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是我国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