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时间观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anluyi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最早感受到的时间是一日之晨昏旦暮,逐渐总结出一年的四时轮转,《礼记》中说:“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随着时间意识的觉醒,在《离骚》中屈原以其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光不居的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陆机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四时轮回融入了诗人太多的喜怒哀乐。到了宋代,文人之间出现了诗与画的相互转换,苏轼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意画的出现更好的将诗人的抒情体验融入其中,甚至有很多绘画作品就是诗的转译。宋赵令穰《橙黄桔绿》画的就是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的诗句。画家移景入画,必须把握四时不同的季节特性,古来画论里就强调画山水必分气候、时节,北宋大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说:“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有如此,所谓,朝暮之态不同。”更是道出了画家触景生情的心境。“四时”是古代绘画重要的画题之一,以山峦景色变化为载体,穿过千年讲述着时间的故事。值得我们更深入探讨。本文围绕着“古代绘画中的时间观”展开分析,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时间观的形成。大致论述了古代诗歌和画论中关于时间的感叹以及诗画融合;第三章,中国古代绘画形制中的时间。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分析大量古代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立轴画、册页画和手卷画这三种古代绘画形制中体现的时间观;第四章,古代绘画的时间观在当代的沿用。具体例举了几位当代水墨画家的创作实践,延续了古代绘画中的时间观以及对我们创作的启发。时间与绘画是画家追寻千年的主题,结合当下现状回看古代传统,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其他文献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地区栽培的再生稻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记录7个水稻品种的播种期、收获期及生育期,计算出再生稻每株分蘖数及每丛平均株数,比较其生育期、再生能
唐本忠,1957年2月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系,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本忠长期致力于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发
VBA是一种自动化语言,它可以使常用的程序自动化,可以创建自定义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将EXCEL用做开发平台实现应用程序。因此,VBA可以称作EXCEL的"遥控器"。同时,VBA作为新一
卷轴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历经两千年的发展演变而臻于完美,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浓郁的名族风格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卷轴绘画的画面是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患者的家庭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于2018
邓铭江,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耒阳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7年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专业在职攻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發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铭江致力于边疆水利事业35年,集“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摄像机信息融合的行为识别方法。新方法使用背景融合的方式融合多镜头的信息,使用背景差分提出人体目标,基于运动惯性定律解决了多目标跟踪的问题,并在行为识别中引入了人工智能和多层次分析等先进的手段。
文章分析了基层0.4kV配电网线损的原因,探析了基层0.4kV配电网的线损管理,提出了降低线损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介绍了混凝土输送泵堵管原因与对策,指出只有认真分析造成堵管的各种原因,才能按照先外后内、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解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