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资本与空间生产 ——云南罗平白古村地志与经验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云南东部山区白古村为考察对象,在详细陈述村落空间景观、家屋地貌和村落格局基础上,依照时间进路,论述社会历史进程中白古村的空间地志和时间形塑出的地域社会,借此解释近现代中国农村的普进化逻辑。首先,本文从权力的空间实践入手。伴随着清末新政的施行,白古村原有的以商贾和乡绅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秩序开始解体,由此踏上了向“现代民族”的转型之路。20世纪前半叶所发生的乡村革命,无论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国家编户”改造,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保甲制,乃至发生在50年代初期的“土改”运动,都是在“国家权力的扩张”与“社会运动”交织中形成的。伴随着国家在社会运动中对乡村经济组织和国家机器的改造,及其衍发出的国家意识,改变了乡村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秩序。国家权力的下沉不仅重新塑造了白古村的空间景观,也改造了村民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意识。其次,本文考察资本的空间实践。空间被资本利用来获得剩余价值并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因此导致了空间及其价值的物化。20世纪90年代以降,白古村逐渐被卷入到市场化浪潮中,域外权力和资本的介入,改变着白古村的空间布局以及村民的价值选择。伴随着外出打工的盛行和耕地的流转,白古村逐渐丧失了自我空间再生产能力,随之而来的则传统观念在利益诱惑下不断弱化。研究发现,国家权力和域外资本决定了传统村落的发展走向。现代民族国家将闭塞的村寨裹挟至国家的视域下,国家机器的移入打破了传统村落空间的平衡,强势的国家权力伴随着历次社会运动下沉到到村落社会中,重新塑造了村寨的空间形态和权力关系,使其退化为现代民族国家中空间生产中的“部件”。接续而至的市场化浪潮将以逐利为目的的域外资本推入到地方空间生产中,薄弱的社会基础在域外权力与资本的掠夺性扩张中失语,进而丧失了自我再生产的能力,沦为强势资本再生产的附属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分析了印尼万隆市的风貌特色。本研究旨在了解万隆市认同要素的存在状况。结合万隆市的现状,分析了万隆市城市特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亦探讨了文化地理学的机会和潜力,以及其支持概念,以加强万隆市的特色,同时保持其可持续性。本研究范围为印尼万隆市。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归纳法和描述性定性研究法。文献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本研究所使用的
就中国女性发展而言,20世纪30年代是一段颇富“冲突”感的时期。一方面,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推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积极进步,一时之间中国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相较于前辈,她们渴望与向往冲决封建父权规制的囹圄,不断追求个体人格独立以及身体的“解放”;但另一方面,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深入,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义”,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开始,整个
2007年-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然而各金融机构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复杂的关联性,因此定量的刻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识别应当重点监管、具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通过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连通性网络模型,从而对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手段,也因此在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
“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歌圩”便是最好的见证,歌圩是人们聚唱会歌的一种活动形式。不同时期歌圩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内容与结构,歌圩不同时期变迁的逻辑与所在的社会环境有怎样的联系?歌圩如何从集体时期一度式微的状态到市场化改革后重新兴起的,背后蕴含怎样的逻辑,与时代有何关系?本文以壮族歌圩作为研究对象,在广西宜州城区、下枧河流域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在对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呈现出进入较多但退出较少的情形。为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沪深交易所发布了退市新规,规范了退市制度。随着退市新规的实行,中小投资者因退市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逐渐增多。中小投资者是投资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是证券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因此对退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在补充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均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选取中弘股份作为案例研究
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的《长征》副刊是197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而创刊的。截至2020年底,它已跨越45年,出版5000余期,被誉为“军事文化高地”。本研究选取《长征》副刊2020年刊发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借助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军营文化的内容建构、内容特点,以及副刊在传播军营文化中所形成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征》副刊主要从军事历史、军旅纪实、
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同样也是佛教文化中及其重要的历史遗产。论文以藏传佛教大召寺与梅力更召的仪式音声为对象展开研究,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实地田野考察等方法,以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大召寺和梅力更召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概括,在具体分析仪式仪轨的基础上,详尽阐释两座寺庙仪式音声中音乐形态特点之异同。通过分析两座寺庙的传承特点,探究其传承面临的问题与保护措施,总结大召寺
长句的翻译一直是英汉翻译的一个难点。本次翻译实践项目节选了文学类学术著作 Women’s Literature in Kenya and Uganda:The Trouble with Modernity(《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女性文学:现代性的困境》)的第一章进行翻译,所选文本英语长句频频出现,结构复杂,翻译起来难度较大。在本翻译报告中,笔者首先综述了长句的翻译方法,然后结合刘宓庆提出的包孕、切断、
漆艺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髹饰语言与表现形式丰富而具有魅力。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现有考古资料的整理分析,梳理我国漆艺髹饰的历史脉络,从传统漆艺髹饰表现形式与当代漆艺髹饰表现案例分析两个角度,阐述髹饰语言的演变,最终将研究成果呈现在个人实践创作作品中。文章针对漆艺髹饰语言与形式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传统漆艺髹饰语言和当代漆艺髹饰语言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从其艺术特
方君璧是民国女画家群体的代表之一,其绘画作品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具有明显的东方意蕴、中西结合等特点,本论文试图在图像学的范畴下,阐述方君璧作为民国女画家群体的代表,其绘画题材与形式中所含有的东方意蕴、图像背后的内涵,以及民国女画家对民国油画产生的影响。首先论述方君璧作为民国女画家与民国油画之间的关系、民国女性以及女画家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历史文化处境,随后梳理方君璧作品图像分类特点,接着论述方君璧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