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自古以来就是无数先哲以及普通大众追求的目标。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处于不同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同时无数先哲和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各具特色的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代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极大满足,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甚至有人抱怨越来越不幸福。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本来是实现幸福的条件,但如今已经演变成支配和统治人本身的力量,演变成人追求的目标。幸福的这种演变就是幸福的“异化”现象。而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偏差,没有真正领会幸福的内涵,因此有必要研究马克思对幸福观,以期帮助人们重树科学幸福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的幸福观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边沁和密尔等关于幸福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把劳动实践视为人类幸福的源泉,把共产主义社会视为人类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仔细分析他的幸福理论,我们发现,他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自始至终保持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态度来解读幸福问题、来为无产阶级服务,是一个能够指导全人类实现幸福的理论。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能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利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有利于人们改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及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