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采用免疫治疗联合传统治疗手段如化疗,激活机体免疫应答是有效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肿瘤局部微环境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供了庇护场所,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形成免疫耐受等有利于肿瘤的恶化和转移。靶向肿瘤微环境是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通过作用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调节肿瘤相关血管生成有利于控制肿瘤恶化和转移等。为了进一步探讨免疫调节剂rMBP-NAP的抗肿瘤作用,研究rMBP-NAP对肿瘤微环境产生影响,我们利用高转移的 B16-F10黑色色素瘤建立小鼠肺转移模型,研究rMBP-NAP对肿瘤微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 1.选择鼠源的高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 B16-F10细胞株,通过尾部皮下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建立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 2.选择不同给药剂量:低剂量组10μg/只、中剂量组50μg/只、高剂量组100μg/只,每48小时给药一次,连续给药7次。根据不同给药剂量对肿瘤肺转移的影响,筛选最适给药剂量,研究讨论 rMBP-NAP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 3.采用 ELISPOT方法检测肿瘤模型中,rMBP-NAP给药后分泌 IFN-γ的脾脏细胞数量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脾脏中 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采用细胞杀伤实验研究 rMBP-NAP给药后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 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肺组织中 Th1型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维持肿瘤内部稳态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 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对肿瘤组织中 CD34+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 5.通过体外培养黑色素瘤细胞 B16-F10,检测 rMBP-NAP与肿瘤细胞共同孵育后对肿瘤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 结果: 1. C57BL/6小鼠尾部皮下静脉注射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形成肿瘤肺转移成功率100%,成功建立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 2. rMBP-NAP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肺转移灶形成数量,选择50μg/只作为rMBP-NAP抗肿瘤药效剂量。 3. 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rMBP-NAP作用后分泌IFN-γ脾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脾脏中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IL-27表达显著上升,Th2型细胞因子 IL-4表达显著下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脾脏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 B16-F10的杀伤作用增强。 4. rMBP-NAP作用后肺组织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显著上升;炎性因子如IL-6、TNF-α和趋化因子如 CCL2、CCL20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 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肺组织中 VEGF表达量显著下降,肿瘤血管生成受到抑制。 5.体外 rMBP-NAP与黑色素瘤细胞 B16-F10共同孵育,对肿瘤细胞的粘附和迁移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 1. rMBP-NAP显著减少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肺转移灶数量。 2. rMBP-NAP引起Th1反应,激活系统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3. rMBP-NAP显著增强肿瘤微环境中Th1细胞因子表达,逆转肿瘤微环境的炎症微环境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并能通过下调VEGF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4. rMBP-NAP在体外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粘附和迁移作用没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