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主,以语法化理论、语用学理论等为辅,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对《祖堂集》疑问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探讨《祖堂集》疑问句或疑问范畴的源流演变等。全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说明了《祖堂集》概况、《祖堂集》疑问句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等。着重讨论了《祖堂集》疑问句分类问题,构建了《祖堂集》疑问句二层级分类系统。第二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特指询问句。认为特指询问句中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丰富多样,来源于不同的时代层次,它们很少用于反诘问句或其他疑问句。认为新兴的特指询问句“如何是X?”等为禅录语法格式,来源于汉译佛经;新兴的特指询问句“NP聻/尼/你?”是现代汉语特指询问句“NP呢?”的源头。第三章全面探讨了《祖堂集》是非询问句。认为是非询问句一般要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副词或疑问语气词。着重讨论了疑问副词“还”的来源问题,并用类化机制进行了解释。第四章全面描写了《祖堂集》正反询问句。认为正反询问句“VP(也)无?”可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南方地域特性;从正反问句可以看出《祖堂集》的口语化程度较高。着重探讨了“VPNeg?”句末Neg的虚化问题,认为Neg仍是否定词语。第五章全面描写了《祖堂集》选择询问句。认为选择询问句倾向于由“意合”走向“形合”;选择询问句中的关联标记“为复”、“为当”、“为”、“是”均来源于中古汉语,可能与汉译佛经有亲缘关系。第六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测度问句。认为《祖堂集》测度问句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系统。着重探讨了“莫(不)VPNeg?”句末Neg的虚化问题,认为句末的Neg仍是否定词。探讨了“莫”系测度疑问副词的来源问题,提出类化是语法化或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七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反诘问句。认为特指反诘问句中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来源于不同的时代层次,并有“何曾”、“岂况”等反诘标记。探讨了疑问代词“什摩”的反诘用法,认为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什么”丰富多样的反诘用法可上溯到《祖堂集》。探讨了连词“争奈”的来源问题,认为省略和重新分析是“争奈”词汇化的重要机制。认为是非反诘问句倾向于使用反诘标记;反诘格式“岂不闻(道)X?”等来源于汉译佛经。认为新兴的选择反诘问句“VP那作摩?”可能是晚唐五代时期闽语的反映,也是现代汉语选择问句“VP是怎么的?”等的源头。第八章考察了《祖堂集》特殊疑问句。提出并阐明了“糅合式疑问句”、“复句式疑问句”等概念。认为一些疑问句格式如设问句“所以者何?”、“何以故?”等与中古时期汉译佛经有亲缘关系;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疑问句格式如招呼问句“你来了?”、附加问句“P,是不是?”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祖堂集》。第九章全面考察了《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认为新兴的语气词“摩”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上要广于现代汉语中的“吗”;相对于庞大的疑问句数量来说,句末使用语气词的还是极少数,且主要集中于数量尚不多的是非询问句。第十章探讨了《祖堂集》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认为询问句基本语用功能是探询,附加语用功能有勘验、启示、规避等;测度问句语用功能较单纯,即要求证实;反诘问句基本语用功能是强化,附加语用功能有责备、提醒、反驳、劝说等。第十一章为余论。总结了《祖堂集》疑问句的三个重要特性:时代特性,地域特性和行业特性。从《祖堂集》疑问句这一视角揭示了禅宗文献与汉译佛经的亲缘关系。从《祖堂集》疑问句等句式出发阐明句式的糅合现象具有普遍性,认为汉语史上很多“奇特”的句式唯有从句式的糅合这一视角才能得到合理而一致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