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大鼠给予高脂饲料的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利用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对比血管张力变化及血管组织切片评价利拉鲁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讨论。 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15只,第二组30只,第一组为空白组,以普通饲料为食,第二组为实验组,持续给与高脂饲料喂食。喂养约10周后,再将其再次随机平均分配为2组,继续喂高脂饲料,定名为模型组和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组大鼠每日固定时间皮下注射利拉鲁肽进行干预,模型组不给予相关干预;待到14周结束时,取血检测大鼠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制作大鼠HE染色的血管组织切片和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其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和细胞学的变化。利用相关张力检测设备对每组组大鼠动脉血管的舒张能力进行分析检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通过这些指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行评价,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测试;以“(x)±s”表示所有符合正态分布的测量数据;采用t检验对每两组之间的数据进行比对,对两组间的差异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所测的各项指标中,行利拉鲁肽干预的大鼠中,大鼠的体重、血脂(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管组织细胞学结果表示:利拉鲁肽组大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较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减少,血管组织纤维化程度降低;血管张力实验提示:利拉鲁肽组大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较为完好,虽不如空白组,但与模型组大鼠血管相比有明显改善。利拉鲁肽组皮下注射的大鼠模型中,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采用高脂饲料喂食的大鼠模型来说,利拉鲁肽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大鼠的体重,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水平、抑制动脉血管内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改善细胞重构,减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利拉鲁肽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可能与能够下调ICAM-1、vWF、ET-1等因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