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到国家,小到具体的家庭,我国政府对儿童成长、教育方面的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当前,"儿童强,国家强"、"少年强,国家强"之类的话语已经不停留于话语性的宣传、文字性的口号,而是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灵。本论文以合肥市"和园社区"为研究点(research field),聚焦于他们的"非正规教育"研究。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研究取向,一是因为是笔者对儿童教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二是笔者受读研期间专业方向——"教育社工,Social Work of Education"的影响,三是笔者得益于导师的研究项目在时间与经费方面的支持。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和园社区"儿童在"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引发问题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表现于宏观层面,是因为我国的快速社会转型、文明提升,而"和园社区"居民的素质则与之要求滞后。在该区的儿童教育方面,成人、尤其是身为儿童的监护人,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都直接来自具有浓厚色彩的乡村文化,个人的生活方式、习惯、语言交流的用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等,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在整体素质方面一下子就合于"大湖名城"的现代社会市民素质要求。这种宏观方面的原因直接地影响儿童教育的微观层面,因而在非正规教育方面就必然要引发出诸多问题。"和园社区"的儿童在非正规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三个大方面。其一是成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教育的内容选择不同,这必然影响孩子在受教中难以判断何去何从。其二是在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上,施教者仅凭自己的认知与经验行使方法。其三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由于笔者的研究点是一个新建的社区,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建设之中,一些不良或有害性的社会性因素也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发展。笔者的"建议与对策"由三种理论支撑:一是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三是由G.米德创建的"象征符号互动理论"。借助于这三种理论的启发,依据所筛选出的问题性质,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建议一:增添幼儿园设置与合格教师。"和园社区"目前只有一所"滨湖小森林幼儿园",这是不能满足该社区现有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因此,除了增添学校及其硬件设施外,还必须同步性地加大师资力量。解决师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比如:可增加需求教师申报的指标;与本省、甚至外省的师范类学校联合培养教育人才;与长时间服务于该区的志愿者沟通、商谈,在他们中择选志愿者性质的教师等。建议二:教育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种种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这就要求教育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对那些属于共性类的问题,可以用"小组方法"去解决;对那些属于个性类的问题,可以用"个案方法"去解决。此外,对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如果教育社会工作者认为在"和园社区"内各种资源的支持下仍不可解决,则可以向外寻求支持与帮助。建议三:小学的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互协作、同向而行,对彼此间有分歧的、不一致的教育要求,双方要适时沟通、交流,让双方都了解孩子在学校、在家庭的实际情况。建议四:"和园社区"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为了使"和园社区"有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空间,"和园社居委"可以制定条文,其内容是有关要求"和园小区"的成年人居民在公众场合中的规范性言行的,促进社区成年人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社区儿童做出积极的示范。在结构上,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笔者陈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在对相关文献梳洗、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学术界在对相关回迁社区的儿童教育之研究非常薄弱。虽不乏研究成果,但其价值大多属于"蜻蜓点水",或者呈点状分布性的语焉不详,至于全然性地、以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回迁社区"的儿童教育试验则几乎没有。本论文第二、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陈述研究点——"和园社区"的总体性概况及其儿童教育的现状。笔者之所以要选其内容加以陈述,是因为这是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社会问题时的本质要求。本论文第四部分的内容是对研究问题的择选及其原因的分析。本论文的第五部分,也是整篇论文的最后部分所陈述的内容是:笔者对"和园社区"的儿童在非正规教育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