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方民间舞蹈随着“非遗”项目在高校中不断的推进与发展。为促进“文化与技能并重,知识与专业共行”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丰富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研究法,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展开探究,并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地秧歌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其原始生态环境及形态动作为基础,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指导之下,对其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具体操作形式、教学反思及情境化评价展开个例探究。使得汾阳地秧歌在地方课堂中不仅以动作形态,更以文化形态的整体样貌存在于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舞蹈的理解,确立舞蹈风格的正确性。首先,本论文将第一部分的视角放置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研究之上,通过对该理论的逐词分析,明晰概念;其次,探究其发展过程,梳理脉络。之后,探究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将落脚点放置于情境认知与学习与民间舞蹈教学的关联之上。第二,详细探究情境认知与学习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运用。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梳理问题,并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文化理论及专业技能两方面阐述教学内容,从“教授方法”及“学习方法”两方面探究教学方法,最后,根据不同专业定位形成的不同教学目标,多角度探究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民间舞蹈教学过程。第三,通过对具体研究对象汾阳地秧歌的实地调研及考察,对其生态环境因子及原生形态动作展开分析,以确保汾阳地秧歌能够以整体性的状态,科学系统地进入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民间舞蹈教学的个例探究中。第四,通过舞蹈表演专业下的教学目标矩阵,肢体、风格、表现力三方面教学内容,教学具体操作形式,课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学反思及对学生学习的情境化评价共五方面内容,阐述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汾阳地秧歌的教学过程。进而通过个例探究完善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以期摆脱以往课堂教学理念的束缚,探究以情境学习为基础,融入舞蹈文化与舞蹈形态的系统且规律的民间舞蹈教学,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体系,展现民间舞蹈样态的文化表达及形体艺术,建立文化自信,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