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五株我国轮状病毒(Rotavirus,RV)流行株P[4]、P[6]和P[8]型RV的VP8*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通过酶免疫分析试验(Enzyme immune assays,EIA)为基础的唾液结合实验和寡糖结合实验分析我国主要基因型P[4]、P[6]和P[8]型毒株与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的相关性,以获得我国RV流行株与HBGAs的结合模式,从而确定轮状病毒流行株感染的宿主范围,为进一步研究RV与宿主受体之间的关系及RV疫苗和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P[4]型RV代表株11151099和11151328、P[6]型代表株5311142及P[8]型代表株11221075和11221345,根据已有引物对RV的VP8*区进行扩增,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T Easy-VP8*和表达质粒pGEX-4T1-VP8*,利用GST原核表达系统经过IPTG诱导、超声破碎细胞及SDS-PAGE鉴定后证实在上清中获得GST-VP8*融合蛋白,利用琼脂糖-4B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并通过凝血酶去除GST标签以获得VP8*蛋白。将纯化的11151099、5311142和11221075的VP8*蛋白分别免疫2只20周龄的雌性SPF级新西兰白兔,每只兔子免疫蛋白量约为100μg,首次加弗氏完全佐剂乳化,第二次开始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注射体积为400μL,背部皮内多点注射,共免疫6次,ELISA检测抗体效价。效价合格后进行全采血从耳部及心脏采取120-160mL血液,4℃过液离心获得血清,4℃保存备用。通过EIA唾液结合实验分析3个型别的轮状病毒流行株与唾液中的HBGAs受体的结合情况。利用HBGAs表型已明确的159份唾液样本包被96孔酶标板,封闭后加入已制备成功的P[4]、P[6]和P[8]型VP8*蛋白,以兔抗RV VP8*蛋白为一抗,HRP标记的羊抗兔IgG为二抗,TMB显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处测定OD值。通过5个毒株的VP8*蛋白对lea、leb、lex、ley、A、B、H1和H2型寡糖进行EIA为基础的寡糖结合实验。综合唾液结合实验和寡糖结合实验分析五个轮状病毒流行株与HBGAs受体的结合模式。 结果:成功构建了我国五株RV流行株的pGEX-4T1-VP8*表达质粒;制备了五株P[4]、P[6]和P[8]型RV VP8*蛋白,大小约为27kDa;成功获得了兔抗P[4]、P[6]和P[8]型RV VP8*血清,EIA检测获得的三个多克隆抗体的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62500,可以满足实验要求;首次通过游离VP8*蛋白的唾液结合实验分析得到P[4]、P[6]和P[8]型RV与唾液HBGAs的结合模式,P[4]和P[8]型RV与A型、B型、AB型、O型分泌型(O+)中的leb抗原阳性的唾液结合,与O型非分泌型(O-)唾液不结合;而P[6]型RV5311142与A型、B型、AB型、O+型、O-型唾液均不结合;通过寡糖结合实验发现P[4]和P[8]型RV可以与leb和H1型抗原结合,而P[6]型RV5311142与各型寡糖均不结合。 结论:HBGAs与P[4]、P[6]和P[8]型RV的结合呈现毒株特异性。由唾液及寡糖结合实验综合分析发现P[4]和P[8]型RV可以与leb和H1型抗原结合,与O-型抗原不结合;P[6]型RV5311142与ABO、Lewis和分泌型抗原均无显著结合。本研究通过五株P[4]、P[6]和P[8]型RV VP8*蛋白的成功表达及唾液、寡糖结合实验的分析,首次发现了我国RV流行株与人HBGAs的结合模式,有助于了解RV的宿主适应特性及病毒进化和流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RV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及RV疫苗和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