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创伤——《五号屠场》中的创伤叙事之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称誉冯内古特为“当代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出版于1969年的《五号屠场》被认为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小说一问世,便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权威性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得到了发表于头版位置的评论,并且迅速地跻身于《时代》周刊的畅销书的行列。它也曾经作为学校的教材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在大学生中一度掀起冯内古特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发表于越战高潮时期,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现实。   《五号屠场》以冯内古特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它既是关于德国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一历史事件,又是关于作者构筑记忆以及创作该小说的过程。二战与德累斯顿大轰炸对冯内古构成的心灵创伤很大,以至于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写一部关于他本人在二战经历的小说。   近些年来有不少评论家对冯内格特的写作技巧、黑色幽默及战争思想作过深入研究,但他们忽略了作者冯内古特因战争创伤写作的特殊创作背景。创伤研究最早源于19世纪晚期,其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弗洛伊德。但是对于创伤的理论性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代表人物是朱迪思.赫曼,卡西.卡露斯。本文意图通过解读创伤理论,结合独特一些叙述技巧,对《五号屠场》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指出冯内古特小说参与构建并表述了二战后美国人的心理创伤。我们注意到创伤化作者力图通过创伤叙事走出个人创伤,而这一点正是冯内古特创伤叙事之关键所在。   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作者冯内古特的生平及其作品《五号屠场》作了简要介绍,此外,通过对小说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一章,首先介绍创伤的定义,然后叙述有关创伤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创伤理论与小说创作的结合,根据冯内古特的个人经历对他源于战争的创伤叙事做个整体概述。第二章结合对《五号屠场》的细读,分析作品中叙述者及主人公的心理创伤。第三章分析该作品的结构,对框架叙述中体现的个人创伤与嵌套叙述中体现的集体创伤进行披露及探讨了表现创伤的重复手法的运用。第四章指出冯内古特通过书写自己的创伤经历,他治愈了精神上的创伤和痛苦。最后结语部分指出冯内古特参与构建并表述了创伤性历史事件,《五号屠场》是集见证和想象性为一体的创伤叙事,这一研究视角为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全面的解读。
其他文献
光激发即可实现三维远场光学超分辨成像--生命科学家长期来的梦想正有望被实现.
文学作品里不乏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而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活的今天,环保和有关动物保护的主题越来越受到西方学术界关注。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露端倪的
借用夸克(1985)名词短语四个分类,以及马东梅(2008)名词短语的复杂性,多样性,准确性的三个维度,本文从纵向研究的视角揭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名词短语的复杂性,多样性,准确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