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控利率的传统方式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通过高买低卖国债的操作,相应地增减货币供给,带动利率升降。而国债交易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货币需求,否则,公众不会轻易放弃国债而持有货币,央行操作对利率的影响因此受限,难以保证预期效果。近三十年来,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削减了货币需求,传统货币供给量调控方式的作用被弱化,助推了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兴起和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转而采用更加快捷、操作方便的利率走廊货币调控形式。我国长期以来的货币政策属于数量型,基本实现了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国内货币数量等宏观调控目标。然而,2012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告别两位数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也面临着区域、产业以及居民收入结构不平衡的局面,中国经济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对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性改革等“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在2014年明确了采用利率走廊模式调控短期利率这一设想,次年引入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充当走廊上限,标志着我国已初步走上构建利率走廊的轨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作用机制和优势,总结典型国家的操作方式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手段等,基于现阶段我国推行利率走廊模式的有利因素和所欠缺的条件,对中国利率走廊调控模式进行展望,可供日后进一步探索利率走廊的模式设计、丰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作为借鉴。本文实证检验发现,未采用利率走廊调控的中国的短期利率水平波动程度明显大于多数采用了该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同一经济体在实行利率走廊之后比实行之前的短期市场利率更加稳定,总体上认为实施利率走廊模式可以降低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因此,我国可以将完善准备金制度,培育基准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建立理性的经营体制,提高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和独立性以及开展配套改革等方面作为未来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