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指出,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不断赋予其新的涵义。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文化特质、民族地位与传承价值的科学论断,更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寓意深远的指导意义。从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关注自身与孔子德育思想的渊源关系,着力运用自有范式来更加深入地释读孔子德育思想,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对孔子德育思想时代化的拓新。从孔子德育思想体系本身来看,其突出人的尊严与宝贵,强调人性待教而善,彰显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倡导人要践行“为仁由己”而自由、自觉地意义性存在,这些都凸显出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朴素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是对人格外关注和高度彰显的时代。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而具备坚实的人本属性和人本目的性。从这一点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必要回溯历史,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新评价与新定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由突出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变为强调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育人价值相统一的新契机,还有当前学界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新阐释,这些都为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扩展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确立了理论前提、打下了理论基础、开辟了理论道路。当然,由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界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刚刚迈入迅速发展阶段,因此对其价值和应用的探讨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客观来讲,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界对孔子德育思想研究的最大问题和障碍,在于如何既融汇哲学、文献学、思想史等学科已有的理论成果,又恰当而深入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来较为全面和深刻地提炼与转换孔子德育思想。由此而言,适当选取传统哲学研究与史料研究解读孔子德育思想的一些成熟观点,进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视角和方法来建构孔子德育思想的完整体系,寻找孔子德育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通之处,发掘孔子德育思想的有益资源并予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和利用,就显得富于创新性且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正是基于以上思考,首先以历史生成和概念内核为线索,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的一些问题,指出孔子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文化条件及德育意义。进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视角和方法,对孔子德育思想作出体系性的“解构”,阐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形上基础、主旨精神、德育内涵和实践向度,并对其作出历史评价。最终落脚在论证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及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前提性,并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手段实现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当代合理转换,以发掘其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吸取和借鉴的成分。本文认为,孔子德育思想彰显了人的尊严、突出了人的宝贵、涵育了人的性情、塑造了人的人格、支撑了人的精神而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孔子德育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暗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相通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对树立文化自信的承载性决定其具备当代转换的可能。对孔子德育思想予以转换的前提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客观评价孔子及其德育思想、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可能面向有:“敬天知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敬畏感培养;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情感导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之处;“礼仪”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三育并举——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设计;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囿突破;当代“君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