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1、探寻岩斜坡区的解剖标识,并对空间结构进行量化。2、进一步研究岩斜坡区神经、血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围绕着改善术区显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一宗旨,对现有的岩斜区手术入路进行分析、总结及改良,以期获得更佳的手术方案。通过尸头解剖及在尸头上模拟手术入路,寻找更合理的岩斜区手术入路。采用方法为对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显微镜下解剖,进一步明确重要骨性结构的标志及位置;阐述颅底所有血管的走形、分布、与颅神经及脑干的关系,测量相关的距离;在尸头上模拟改良后的岩骨侧方入路。结果为1、提出外耳道上壁作为磨除岩骨的基本标志点,以此可对其他标志点进行判定。2、提出术中利用脑池交界区判断血管的位置。3、提出乙状窦前置的另外含义,不是乙状窦与外耳道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对乙状窦与后半规管之间距离的简单描述,还应包含下列因素:乙状窦与后半规管壶腹部的距离;后半规管与岩尖的距离;乙状窦的长度;横窦-乙状窦交角的角度。4、利用不同脑池内血管穿支的分布规律,可更好的保护血管。5、应用三维螺旋CT对岩斜坡区的解剖结构进行预先定位,并找出规律,使手术预案更加合理。同时利用头部CTA所显示的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指导术中操作。6、提出了改良的经岩骨侧方入路,并提出了此入路需注意的问题。得出结论为1、外耳道上壁是重要标志点,它是两种幕上下双骨瓣开颅后十分明显的一个解剖标志,确切的讲是颧弓延长线与外耳道上壁的交点。2、在硬膜外操作可磨除三处骨质,岩尖及岩骨嵴、乙状窦前及枕骨髁前部。岩尖及岩骨嵴磨除的范围为前界至外展神经穿斜坡处的Dorello管,外侧界至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后界至上半规管表面,内侧界至岩下窦;乙状窦前骨质磨除的范围是由乙状窦、颈静脉球、岩上窦、半规管及内听道所构成的不规则形区域中;枕骨髁磨除的范围是上至乙状窦第三处转折,前至舌下神经管内口,下至寰椎髁突,后方接近椎动脉压迹。3、磨除岩尖、岩骨嵴及乙状窦前的骨质,平行岩骨嵴切开小脑幕,轻抬颞叶,可使幕上观察斜坡的视角扩大,在颞叶抬起约22度角时即可清晰显示自鞍背至颈静脉孔的岩斜区中央部分;将枕骨髁前部磨除,在乙状窦下方切开硬膜并将乙状窦向前上方翻转,可使下斜坡的暴露更加充分,可在直视下观察远至对侧岩斜裂的下斜坡部分。4、双骨瓣可用颅骨固定钛钉确切复位固定。